廖宣州:坚守红村60年 从四川石油大会战走出来的“通讯兵” | 我和我的祖国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9-27 09:30 84250

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红村,三线建设时期四川“石油大会战”的指挥中心,从内江市威远县城往北开车半个多小时,再通过一段崎岖山路,便能抵达。近60年时间里,红村声名远扬,这里“一切为了七十亿,一切为了找油田”的标语仍格外显眼,标语下一排翻新的房屋林立,当指尖触碰其斑驳的墙壁,一段尘封的岁月被缓缓揭开。

红村

廖宣州是红村的“活史书”,在这里守候近60年的他,是大会战后唯一留下来的石油退休职工。9月的川南烈日炎炎,他时常静静地坐在走廊上乘凉,已经87岁的他戴上了助听器,向记者述说那段火红岁月,时常激情澎湃。

作为石油大会战期间的一名“通讯兵”,廖宣州兢兢业业工作的几十年里,亲历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整装气田——威远气田建成,也见证了川南天然气上产的大场面。如今红村早已物是人非,但廖宣州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守护者,更代表着“红村精神”的传承者。

01

石油大会战打响!

1964年,中国地质专家在四川威远发现了天然气。根据党中央“三线建设”的重要部署,一场轰轰烈烈的开气找油大会战在四川威远、泸州等地吹响号角。

1965年,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威远曹家山,一下子涌进了数千人的修筑队伍,他们都是来自石油系统的精兵强将,在那个贫油少气的时代,于一个小小的山村扎营住寨,无所畏惧地掀起了石油会战的序幕。

石油大会战老照片

从部队转业的廖宣州,跟着当时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大部队也来到这里。5月初,刚刚抵达山脚的廖宣州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山上山下全是搬运石头的人,他们提早几个月来到这边,整座山上修建房屋的地基已经被打好,指挥中心也已修建完毕。”廖宣州回忆道。

经历了几个月的连续作战,大部队在整座山上修建了100多栋房子,宿舍、食堂、卫生所、招待所、印刷厂、办公室、大礼堂……密密麻麻的房子是用不规则大小的石头砌成,墙面是已被风干的土黄色泥巴,一条石台阶由山脚直通山顶,在廖宣州的印象里,因为每天人来人往,这些石阶已被磨圆了棱角。

后来曹家山成为了红村,廖宣州也与红村结缘,他见证了无数石油工人挥洒汗水、拼搏奉献的场景。“那时候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工作起来没有时间概念,一心只想为国家多做贡献。”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眼中闪烁着光芒。

02

一切为了通讯保障

廖宣州曾经是一名通讯兵,在部队里技术过硬,年年被评为“技术能手”。26岁参与红村大会战时,漫山的红旗、标语,广播响遍山村,石油工人们在前线钻井找油气,他则肩负起整个红村的电话机维修等通讯保障工作。

“一个单位如果没有了通讯就失去了指挥能力。”因为当时红村气候潮湿,新安装的电话两三天就不能用了,哪里电话出故障,廖宣州就山上山下到处跑,查看线路修理机器,他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他的手也因常年焊接留下了疤痕。

红村通讯使用的有线电话

红村的山腰处,一间空旷的房间内摆放着老式的木质桌椅,墙壁上则加装了布满小孔的吸音板,这是廖宣州主要工作过的地方——电话会议室。

石油大会战期间,指挥部每晚的电话会议十分重要,来自全国各地的指挥部要同时接通电话,为了保障电话会议的顺利进行,廖宣州一步也不能离开。“我们准备了两台会议机备用,在会议之前和结束之后都要进行检修。”廖宣州记得一次会议结束后,发现备用机因电子管老化短路,他整整处理了一个通宵。就是这样认真执行的态度,整个工作期间,廖宣州几乎没有出过差错。

廖宣州正向记者讲述红村的故事

虽然没有参与钻井工作,但消息灵敏的廖宣州时刻关注着前线的进展。他记得红村传出的第一个好消息是,威2井日产气量达百万立方米,整个红村沸腾了。在“一切为了七十亿,一切为了找油田”的豪迈誓言下,威4井、威11井、威13井、威22井接连测试产水,威12井在寒武系洗象池组中途测试获气、威7井在茅口组获得工业气流,进一步证实威远气田是个多气层的大气田。

03

连接红村的过去和现在

经过近两年的会战,威远气田探明储量超400亿立方米,后来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整装气田,四川“开气找油”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威远还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长输天然气管道——威成线,将优质天然气通过川南、川东、川西的输气网络送往国防、民用单位,缓解了四川能源紧张状态,有力支持了西南三线建设,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战结束后,许多人陆续离开了红村,去开启新的生活,但廖宣州却选择留了下来,一待就是近60年,当年会战指挥部的团委机关办公室,如今就是廖宣州的家。

廖宣州的家

廖宣州的家门口,有他和战友们亲手栽种的香樟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艳丽,拴在栏杆上的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狗,陪伴着他安享晚年生活。退休后的廖宣州喜欢钓鱼,还养过兔子和鸟,但随着年龄增长,廖宣州过得日子越来越清闲,儿子会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只用坐在屋檐的藤椅下,漫无目的地看看山里的风景。

廖宣州牵着陪伴他多年的小狗

当被问及为何久居此地时,廖宣州说:“很多地方也去过,我的老家四川荣县离红村也很近。这片红色的热土,就跟熟悉的老友似的,我都习惯了,空气好、环境好,也离不开了。”廖宣州说,很多当年的老战友已经不在了,也有其他老同事们来红村拜访,大家会谈谈近况。

一个人的红村,也是一群人的红村。红村里的故事留在了岁月中,但红村外的故事还在发生。半个世纪以来,石油人一直奔忙在寻找大气田的路上,在威远之上寻找下一个“威远”,天然气产量早早超过了70亿,2023年,中国天然气已连续7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廖宣州通过报纸了解到这些行业动态,他连接着红村的过去与现在,成为红村精神的“生动注释”。

评论 13

  • 王园园 2024-09-27 发表于四川

    三线建设的老一辈真是不容易。

  • 罗盘 2024-09-27 发表于四川

    看完故事想去红村看看。

  • Mopos 2024-09-27 发表于四川

    现在的好日子离不开他们的付出。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