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不可忘却的升保起义(下)

封面新闻 2020-09-11 10:57 49858

文/图 杜阳林

升保起义,配合了红四方面军进攻四川的战斗,打乱了军阀的防御部署,在升保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升保人民在1933年秋和1935年春迎接红四方面军进入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轰轰烈烈的升保起义,谱写了光辉的革命篇章。

升保起义:护航红军渡江作战

升保起义之后,张友民带领部分游击队员,辗转赴巴中寻找红四方面军。四川省委和南充中心县在认真总结升钟暴动的经验教训后,由覃文起草制订了《恢复阆南游击(战)计划》。

1933年至1934年,红四方面军曾两度进入南部河东地区建立了政权。1933年7月,红军分两路进入南部嘉陵江河东地区,这次进驻时间只有几个月,由于战略原因,随即撤出。1934年8月,红军再次进入南部,仍以长坪山为基地,建立河东根据地。红军到达这一地区,首先提出“破仓分粮”的口号,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又进行村、乡苏维埃的建设,并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童子团等革命武装,以保卫革命政权,巩固河东革命根据地。同时发动农民组织代耕队,发展生产。

1932年11月升保起义失败,在遭受敌人一系列武装屠杀之后,升保地区的革命力量虽然大为削弱,但仍然一直坚持战斗。

省委为了迎接红四方面军渡江解放南部、阆中等河西地区,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底,又派于江震、项治平等人来到升保地区,进行革命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935年初,于江震等一方面提出“重振旗鼓,再上战场”的响亮口号,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一方面在铁炉寺秘密召开干部会议,加强组织领导。这次会议议论的中心问题是:加强对敌斗争,迎接红军渡江,再次举行暴动,建立红色革命政权。

川陕省德丰县苏维埃政府遗址

1935年3月6日,游击队按照计划,首先在皂角乡发生暴动,打入伪乡公所,夺得民团步枪十多支。紧接着,游击队员突然袭击了保城伪乡公所,捣毁办公地点,夺得两部电话机,隔断乡公所的一切电话线路,切断其对外联系;同时,另一支游击队打入升钟伪乡公所,夺得步枪十二支、短枪四支。这些斗争的开展,大大地震动了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红四方面军的渡江作战,这就是川北人民所传颂的“第二次升保暴动”。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沿嘉陵江,在苍溪、阆中、南部等县发动渡江作战。升保人民听说红军来了,人人欢欣鼓舞,个个喜气洋洋,敲锣打鼓,高举红旗,沿途热烈欢迎红军。

1935年4月2日,红军在南部皂角乡锦竹湾建立了川陕省德丰县苏维埃政府和两个区苏维埃、21个乡苏维埃政府。经宣传动员,广大贫苦农民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仅仅20多天,参军者就超过了3000人。为了适应战争需要,这支队伍后改编为红军升钟寺独立师,它补充了红四方面军的战斗队伍,扩大了升保地区革命政权的影响。

在红四方面军撤退过程中,新成立的独立师承担了在本地区掩护撤退的任务。独立师完成任务后,也撤离了升保地区,随红四方面军继续西征。

历史不该忘记那纷飞的战火、血色的奋斗,革命先烈用他们顽强拼搏斗争到底的精神,诠释了信念的可贵。升保起义,它应该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知晓、传承、了解、学习,让更多的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背后,曾有多少奉献,多少牺牲。千年飞蛾树,看过腥风血雨,也看过风和日丽,它在这片多情的大地上,植根深深,绿伞如盖,它仿佛在诉说,莫忘前尘苦难多舛,让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留下思考: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轰轰烈烈的升保起义,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牺牲,它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印痕,值得后人永久纪念。

如何才能让升保起义不仅仅是一个红色年代的名词?如何挖掘它从过去到现在熠熠生辉的精神光芒?怎样从“硬件”和“软件”去夯实文化传播的“轨道”,又该如何将当地红色文化、产业兴盛和百姓发展结合起来?

张友民烈士出生并战斗的张家嘴村,当地老百姓称为“红军村”,村上有“红军村”牌坊、张友民故居、张友民开展地下工作的秘密据点、升钟寺起义旧址、隐藏红军的红军洞,红军验校枪炮的龙水潭等红色遗址。

在升钟场镇,上了岁数的人都能说起“家里老辈子讲过,那年升保起义,真是不得了”,人们讲起旧事来,依然会眼神灼灼面孔发亮。2019年,一个叫王新的人脑海里升腾起“拍摄红色纪录片《升保起义》”的想法,并最终落到实处。

王新是南部县玉镇乡正觉寺村人,多年前外出打拼,后来在浙江昆山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回到家乡后,致力于家乡文化事业建设。他说因为家乡毗邻升钟,儿时便对升保起义有所耳闻,“能拍摄反映这段历史的纪录片,也算是对家乡的一点心意。”

作为升保起义的重要一员、烈士张友民的墓碑,最后在哪里找到的呢?一直到2016年,张友民的孙子才知道爷爷埋葬于巴中市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

升保起义烈士纪念碑

升钟镇充分具备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先天条件,此地植被茂密,花草繁盛,毗邻全国闻名的旅游名胜地升钟湖。“红色旅游”是可让村庄焕发生机与动力的“活水”。

有朝一日,若升钟也能设置醒目的雕塑与旧址标志,打造风格统一的红色文化标志物,相信更能让外地游客于无声处洞悉此地的“红色密码”,并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发展红色旅游,要注重讲好红色故事,在细微之处引起情感共鸣,才能在游客内心留下深刻烙印。

在南部县的升钟镇,人们口口流传着许多感人肺腑的红军故事。张家嘴村的千年飞蛾树,铭记着张友民妻子警惕放哨的故事;1932年11月,起义群众攻克了升钟寺区公所(现已更名为起义纪念室),收缴敌人武器,群情激奋,声震云天。

红色资源十分珍贵,如何讲好红色故事,才能不辜负历史?简单说来,是用当代方式创新性地阐释红色历史、表达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让国家记忆转换成老百姓的感受,让先烈们的崇高精神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只有这样,普通游客才能真正融入红色经典中,打造有现代感的红色旅游。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下,红色旅游也开始从“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不少红色旅游景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融合成为各地探索实践的重要思路。

因此,升钟红色旅游与升钟水库的“联姻”,实为双赢举措,讲好升钟的红色故事,也可尝试与智能技术接轨,切实加强游客的体验效果。

升保起义已经消逝于历史尘烟,但那些被历史深深铭记的呐喊和怒吼,都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在陈列室泛黄的纸页里,在纪念碑栩栩如生的浮雕上,在千年飞蛾树的一粒粒果实中,在“红军洞”一堵堵石墙上。当然,它更在我们心底,永远震撼作响!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