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图》局部,张为邦、姚文瀚合画(清乾隆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卷
1945年末,美国《生活》杂志派驻中国的战地记者杰克·威尔克斯,随着蒋介石的专机,来到北平采访。采访结束后,威尔克斯留在了北平。
威尔克斯偏爱将镜头对准小人物,在北海拍下了一位拥有非凡技巧的滑冰老人。
威尔克斯眼前这个老头儿白胡子飘飘,身着紧身袄裤,绑腿下穿着一双西式的冰鞋。老头儿滑冰的技巧也与威尔克斯熟悉的有点不一样,“老人(花式)滑得很棒,但有点老套”。
老人名叫吴桐轩,这个“老套”的滑法是他57年前从清宫廷中学来的。他是中国最后一位 宫廷“官蹬子”冰嬉传人。
1946年初,吴桐轩在北海滑冰。咸丰时期,民间艺人的滑冰技术已超越宫廷冰鞵。官府大量从民间招募冰鞵武士。本只在旗人间招募,后来回汉的擅长者也冒名顶替旗人入伍。摄影/Jack Wilkes
第一次冬运会
中国北方冬季漫长,冰上游戏成为北方少数民族苦寒里少有的户外活动。滑冰最早的记录在唐代,这时东北有少数民族踏“竹马”滑行。
到北宋时,冰上运动传入宫中,称为“冰嬉”。
明末,熹宗甚爱冰嬉,常在紫禁城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北海统称)玩耍。
彼时,努尔哈赤正处于统一女真各部的鏖战中,一度曾被围困。当时,他的部下穿“乌拉滑子”沿江面冰层急行军,“一日夜行七百里”解了他的困。“乌拉滑子”就是一种铁条底的冰鞋。而据《偶斋诗草》的记载这种铁底冰鞋可能是从中原传到东北的。
铁底冰鞋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滑冰的速度,也改变了这个游戏的面貌。
1623年,在明熹宗乘坐着豪华拖床在冰上腾云驾雾时,努尔哈赤在辽宁太子河上举行了中国第一次冰上运动会,项目包括“走冰抢等”和“抢球”等,也就是速度滑冰和冰球。
1946年初,吴桐轩在北海滑冰。摄影/Jack Wilkes LIFE Magazine
游戏和典制的轮回
满族入关后,为了加强冬季练兵,每年冬,皇帝会在太液池举行冰嬉运动会,每次参加的八旗子弟近2千人。除了速滑、冰球项目以外,还增加了射箭、冰上特技等项目。
为此,朝廷专门设了“冰鞵处”和“技勇冰鞵营”。其中“跑冰鞵”(即速滑)成为军队训练正式项目,受到皇帝的检阅。这个制度在乾隆时期发展到顶峰。
到清后期,“冰鞵处”已无实际用处。嘉庆十五年(1810年),为减少开支,缩编“冰鞵处”,直至最后完全取消。
道光年间,朝廷开始从民间招募有才艺的人士进宫入“冰鞵处”,一度驰骋风云的“冰鞵”降格为宫廷游乐。
清贵族后裔爱新觉罗·瀛生回忆,旗人皆要在军队求差,宫里“冰鞵处”是个好地方。他记得有一种训练是从城里滑冰去通州(约20公里)买酱豆腐。
“清晨出了朝阳门就溜冰出发,一路速滑,到通州买来酱豆腐,立即溜冰而归,到家时不晚于下午3点钟。”
最让爱新觉罗·瀛生难忘的就是当年叱咤北海溜冰高手,原正白旗护军吴雅氏。
他的汉名叫吴桐轩。
连李敖都记得他
2005年,李敖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北京。念起童年,李敖对上世纪40年代初北海公园溜冰场面记忆深刻,尤其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滑冰非常精彩。这个老头,就是威尔克斯镜头中的吴桐轩。
吴桐轩9岁入宫学习滑冰,因有武功底子,得以入选成为“外扇冰鞵”(指宫外滑冰者),还受到过慈禧的赏识。
老报人,原《新民报》摄影记者贺家宝记得,清亡后,丢了差的吴桐轩一度流落到东北。在那里,他曾和一些外国滑冰运动员比试花式滑冰,甚至还做过一阵外国滑冰队的教练以及比赛裁判。
1947年初,贺家宝在北海采访到吴桐轩时,他的滑冰技术在北平、 天津两地已小有名气。
吴桐轩花式滑冰技巧花样繁多,威尔克斯和贺家宝都误以为这些动作完全是他自创的。但根据照片录,吴桐轩的动作诸如“朝天蹬”、“童子拜佛”、“鹞子盘云”等出自宫廷式样。
乾隆嘉庆年间,一位名为喜柱的苗人因为滑冰技巧高超,被破格选入宫。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插图花样滑冰技术集:《冰鞵阵图口诀》。该书已失传,但口诀尚存民间。
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人占领北平,冰嬉活动销声匿迹。
1947年末,贺家宝再去北海拍摄吴桐轩,却不见他的踪影。
后来他才知道吴桐轩无儿无女,晚景凄凉。当年夏秋交际,他因做工被裁不服,与人争斗被拘留在看守所。在此期间吴桐轩得了伤寒,急病交加死在狱中。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