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眉州少年在汴京|寻路东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2-09 09:30 40735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纪陈杰 河南开封 摄影报道

9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位于皇城正南门和内城之间,离朱雀门只有400米的“州桥”,人声鼎沸。州桥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始名为汴州桥,宋代改称天汉桥,因正对大内御街,又名御桥。作为三条御街的交汇处,州桥是王公大臣经御街往宫里上朝之地,也是历届科举放榜之地。1057年3月,来自四川眉州的22岁少年苏轼,很可能在这里获悉他金榜题名的好消息: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他和弟弟苏辙双双进士及第。

苏轼活了66岁,荣辱皆尝,仕途曲折,辗转多地,度过了驿站式的一生。而东京,对于苏轼,则是生命中最为关键的一站。在这里,他还没有给自己取号东坡,以一个“轼”字单名,在京师等来了机会和伯乐,金榜题名,名震京师。

也是在这里,他身陷囹圄,面临死刑的危险,经历人生第一个巨大落差,度过了生命至暗时刻。苦与乐,泪与笑,生与死。

可以说,汴京岁月给苏轼的一生奠定了基调。

如果说,人生如梦,汴京就是苏轼之“梦开始的地方”。

现代开封(拍摄于2023年2月3日)


21岁从蜀地千里奔赴

才华终被看见

四川眉州,自古文脉昌盛,孕奇蓄秀。

公元1037年,生于诗书之家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下,读书学礼,身量和心智随着年龄增长。二人齐头并进,互为良伴。按照中国传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将自己的聪明智慧,通过从政为官的方式,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完成社会事功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眉山苏家也不例外。苏轼的伯父、苏洵二哥苏涣,在苏轼出生前10年(1024年)登进士第,除为宝鸡主簿,后任开宝监、凤州司法等,是家族的骄傲。身为一名卓越的读书人,又有长辈榜样在前,在苏轼心里,不会少了梦想。那是关于远方,关于人生志向的梦想。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3月,虚岁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踏上北上赶考之路。岷江之畔,峨眉山下,与父亲、弟弟一起,少年苏轼,朝着京城——远离蜀地几千里的汴梁(今河南开封)进发。他们先从眉州到成都、阆州(今四川阆中),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再经扶风和长安,出关中,过渑池,一路穿山越岭,终至京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北宋时期,出川大不易。从眉山到汴京,道路遥远崎岖。在途径秦岭北麓一个叫横渠的镇上时,三人曾在一家名为崇寿院的书院停留。苏轼在该书院墙壁上留下一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到他们晓行夜宿的辛苦,“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

彼时的苏轼,正值青春年少。怀揣梦想,与志同道合的父亲、弟弟一起,一路同行,亦亲亦友,纵然风餐露宿,一路辛苦,但苏轼的内心一定是快乐而充实的。

因为人生充满希望,未来充满希望。

费时一个多月,三苏父子于1056年5月,抵达心心念念的汴京。暮春时节的汴京,花团锦簇。比苏轼“进京”稍晚的孟元老曾在汴京生活多年,靖康之乱后逃往南方。晚年,他靠着记忆回望旧时帝都,写下《东京梦华录》。在他的笔下,我们得以欣赏暮春时节的汴京,“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

现代开封

从眉山进京的少年苏轼,初睹京城胜景,内心应该是欣悦的。更令他高兴的还在后面,几个月后,他的才华被京城看见。

1056年9月,苏轼与弟弟苏辙通过“冒籍”的方式,先参加了在开封举办的“解试”,皆中。之后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大文豪欧阳修任主考官。苏轼此次考试所作文章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判卷的诗人梅尧臣第一个惊喜地发现了它,连忙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读了也大为惊异,“以为异人”,打算把此文作者录为第一名。但欧阳修又怀疑作者可能是其门下曾巩,为了避嫌,于是放在第二。后来才发现不是曾巩,而是眉州苏轼。

1057年3月,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苏轼与弟弟都位列进士榜,其中苏轼位列第六,弟弟苏辙位列稍微靠后。欧阳修是苏轼的主考官,两人便有了师生之谊。按惯例,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谢欧阳内翰书》。这封信与一般的泛泛感谢不同,苏轼明确表示,他要追随欧阳修,力整当时浮华萎靡的文风。欧阳修读了信,激动地向梅尧臣写信表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现代开封仍保留古老气息

1061年,苏轼回眉山为母亲丁忧三年后重新北上。该年8月,在朝廷举行的选拔“非常之才”而不定期举行的制科考试中,苏轼成绩卓异:位列实际上是最高等的“三等”。消息传来,名动京师。制科是宋朝人事考试中的大科,极受优待,但不经常举行。两宋300多年间,一共只举行了22次。

长居开封的畅销书作家李开周说,“制科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选拔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这点跟殿试一样。参加制科考试的一般都是进士,一旦通过这种考试,就能走上官场快车道,甚至有机会做宰相。”

《宋史·苏轼传》记载,宋仁宗在读过苏轼与苏辙兄弟的试卷后,大为赞赏,欣喜不已,回到后宫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这一年,苏轼虚岁26。

作家李开周

900多年后,李开周站在龙亭杨家湖边,指着不远处对封面新闻记者说,“由于开封在历史上因黄河泛滥被淹多次,泥沙越积越厚,整个宋朝都城就被埋在泥沙下面了。这个位置往下平均挖十几米,就是宋朝的都城。1057年3月,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参加殿试的地方,就是在皇宫大内的广场上。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想象,来还原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全国各地的举人,沿着朱雀门大街,从正门进皇宫,然后叩见皇帝。由皇帝出题后,每人拿上毛笔,在一张很长的白纸上,开始伏案写策论。考完之后,过了一个星期开始放榜。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苏轼的心情,应该是自信和忐忑都有吧,毕竟这次考试对他们一生的命运非常关键。”


苏轼奋斗过、哭过的11世纪大宋都城

开封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开封龙亭一带清淤时吃惊地发现:地下3-12米处,竟然重叠了6座古城——3座国都,即战国魏都大梁;北宋首都汴京,又称东京;金朝首都南京,又称汴梁。2座省城,即明、清的河南省会开封。1座唐代重镇,即汴州。

让苏轼念兹在兹的大宋首都,在今天的开封地下约8米处。8米厚的黄土,覆盖了千年前的繁华,也遮蔽了千年前那些生动而鲜活的人生。不过,靠着遗址考古、文艺作品和传承不绝的记忆,我们依然可以“寻找”苏东坡,并感受到他所奋斗过、哭过的11世纪大宋都城。

开封州桥遗址

2023年2月2日,也是一个早春,从苏东坡家乡四川赶来的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开封闹市区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的“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亲眼见证文献上传说已久的开封地下“城摞城”在眼前展开,体验“一河览古今 一桥望千年”的历史地理奇观,也在曾被黄河水多次洗刷过的河道堤岸上看到,北宋大型浮雕石壁,骏马奔腾、仙鹤飞舞、祥云环绕。艺术造诣高超。这些石壁所展现的精美石刻艺术,也让人从侧面感受到北宋汴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开封州桥遗址壁画“石刻海马瑞兽图”

开封州桥遗址壁画“石刻海马瑞兽图”

开封州桥遗址壁画(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三营供图)

唐代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以供商贸之需。到了宋代,这种坊市分离(老百姓的生活区和商人的贸易区分处不同街区)的结构被打破,整个汴京成了无处不成市的商业都会。而且宋代以前,商业只准白天进行,夜里一律禁止,称为宵禁。这种传统到了北宋也被打破。作为东京城最繁华的州桥一带,每到节庆之日,州桥南北更是摩肩接踵,灯火璀璨,直到夜半三更。“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州桥明月”跻身汴京八景之一。

宋宰相王安石无数次经御街往宫里上朝,他的诗里写过州桥明月:“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故都汴京,写下《州桥》怀念旧都:“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三营在介绍州桥遗址壁画

“这里是北宋时期汴京最核心的地带,在汴京多年的苏轼,路过州桥的时候,很可能看到过这些石壁上的精美作品。”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三营在遗址现场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比起欣赏艺术作品,享受州桥明月,苏轼更关心的应该是他的考试成绩。

北宋科举放榜很有仪式感,有唱名放榜,也有文字放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宋代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程民生,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虽然名单具体贴在哪,暂时我还没有考证,但合理推测应该是在市中心人流量最多的地方,更容易将信息传播出去。州桥就是这样的地方。那么,苏轼可能是在州桥听到他的科举成绩的。州桥是平桥,桥面宽阔。 北宋时期皇宫前没有广场,但御街很宽,州桥是三条御街交界处,算是一个广场。”

因考试名动京师22年后,苏轼迎来了他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1079年,因为被认为写诗讽刺朝廷,正在湖州任知州的苏轼,被拘捕送至汴京,关押在御史台审理。由于御史台又称为“乌台”,所以这场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消息震惊朝野,想必也在州桥上的人群中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州桥是苏轼人生的最高和最低点的见证地之一。”王三营说。


人类群星闪耀时

苏轼的优秀并不孤独

大师不常有,但天才总是成群地来。苏轼是北宋星空中最璀璨的一颗,却并非孤星。星星之间可能没有直接交集,但他们各自闪烁,构成了同一片壮阔星海。

苏轼是罕见天才,但天才也离不开土壤。苏轼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适合梦想开花的时代。他出生成长、进京赶考的时间,正处于宋朝第四位皇帝、一向有“仁君”之誉的宋仁宗当政时期。

在宋仁宗执政期间,天下太平,能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登上历史舞台。哲学界,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思想深邃,大放异彩。

政治界豪杰则有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领导“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吕惠卿、邓绾等新党中人。主导“元祐更化”的司马光等“旧党”中人,也都是人中龙凤。

宋代最聪明的两位科学家:苏颂和沈括也都成长于这一时期。此外,还有很多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名臣:包拯、庞籍、狄青、晏殊等,举不胜举,仁宗朝人才之盛,历史上罕见其他时代可以比肩。

作家柏杨曾说过,北宋是士大夫的乐园。程民生教授这样深入分析了北宋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其中浓郁的人文空气:“宋朝脱胎于军阀割据的五代时期。为避免悲剧重演,宋代开国之初,宋太祖就确立了文人治国的政治方略。宋仁宗赵祯13岁登基,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在位期间,他忠实执行宋太祖重文轻武、偃武修文、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还进一步改革台谏、科举等制度,北宋时期有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给文人士大夫带来充分的才能发挥空间,从而滋生出群星灿烂的时代。”


在苏轼身上,有一种“纯真”

喜欢苏轼的人,都能从其作品和人生经历中,感受到在他身上有一种清澈和纯真。这种性格首先有天赋的成分,家庭的熏陶,也跟他在少年时代在汴京获得的巨大肯定、赞美分不开。

在汴京,年少的他,在父亲、弟弟的陪伴下,经科举而顺利出仕,并获得宋仁宗、欧阳修君臣赏识。尤其是得到欧阳修这位伯乐的大力推举。他和父亲、弟弟多次千里迢迢北上,来到汴京,感受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满城春花,欣赏过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称得上美景的“州桥明月”。

这些美好的经验融汇成积极的能量,给苏轼人生打下很好的底色。虽然他在开封饱尝过100多天的牢狱之灾,在之后更是多次被贬,甚至被流放到遥远的海南岛,他也没有失去这种清澈和纯真。他在仕途不顺之时保持旷达,并在艺术创作上多点开花,完成了自我,实现了人生价值。其人生,其艺术,也成为滋养后世的启发,带给无数人在黑暗中保持天真的坚韧力量。

河南大学教授、宋史研究专家程民生

900多年后,一个在开封教书、研究宋史的学者,在给年轻人致辞中提到“纯真”和“善良”。他就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宋代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程民生。

2021年6月6日上午,河南大学举行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程民生代表该校教师发表的毕业寄语打动了很多年轻人。其中的句子也在网上被广为传播。“无论作为知识分子还是老板,千万不要泯灭与生俱来的善良,不要丢掉藏在心底的纯真,因为,那是作为人的基因和理由。纯真能辟油腻,善良能辟什么?善良能辟邪。”这篇毕业寄语也在网上被广为传播,出圈的程民生也被大家叫为“宝藏教授”。

2023年2月2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面对面采访时,谈到“纯真辟油腻”这句话,程民生说:“纯真指的是不受污染,儿童时期天真活泼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放弃。在苏轼身上,就有这种纯真。”

(感谢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本文相关采访事宜的支持)

评论 30

  • 阿坝州小金县四农村第一书记 2023-02-26 发表于四川

    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 索菲亚 2023-02-10 发表于四川

  • Ydh 2023-02-10 发表于四川

    呵呵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