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孙伟铭:怀念父亲

封面新闻 2021-08-11 15:04 82601

文/孙伟铭

【编者按】

孙伟铭,服刑人员。2008年12月14日,孙伟铭在成都因无证醉酒驾驶,汽车失控冲向对向车道,导致四死一重伤,2009年一审被判死刑,二审被判无期徒刑。孙伟铭案在当时经《华西都市报》等媒体持续追踪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轰动。作为全国首例判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酒驾案,孙伟铭案推动了醉驾入刑,成为中国法治建设史上以个案推动立法的典型案例之一,孙伟铭也被称为“醉驾入刑第一人”。
正在狱中服刑改造的孙伟铭,委托家人向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投稿《怀念父亲》。除少数字句有删改外,我们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我一次次在脑海里回忆父亲去世前的模样。父亲生前的最后一年,或许是他人生最无望、脆弱的一年,这一年又是怎样的漫长啊!父亲怎么就因为我,这样走了呢?

12年前,我因为醉驾铸成大错。一场事故,碾碎了几个家庭,将痛苦和遗憾永远留给了生者,也包括我的家人。不擅人际的父亲一边为我四处奔走一边同病痛做斗争,内心煎熬更甚于身体。

还记得我与父亲的最后一面:在成都监狱,隔着一米的栏杆,我拥抱了我最亲的家人。这也是出事后历经漫长的刑审、判决,唯一一次和父亲近距离相处。病重的父亲已不适宜公共交通,亲戚开车载他带来见我,但我仍然愿意相信,父亲病情或趋于稳定才得以前来探视。

父亲苍老而虚弱,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佝偻的身影更加佝偻,瘦削的脸庞更加瘦削。哽咽中,我们谁也说不出太多的话。父亲含着眼泪叮嘱我:“我的时间不多了,你要多看点书,不要荒废了时间,不要丢了勇气……”会面只有10多分钟,一别竟成永远。不久后,我从家信中得知“父亲已永别尘世”。

父亲,是千千万万中国传统家庭、草根百姓中父辈的一个缩影。看重家庭与传统,勤俭克己、以家为重;尊重知识与文化,期盼子女能多读书、成人成才。

父亲的一生平凡又坎坷。在那个多磨难的时代,他作为过继的长子,幼时不易、成长艰辛,工作后,和母亲一起含辛茹苦抚养一对儿女。成长经历在他身上烙下鲜明的印记:节俭、敏感、易怒的表面下,更深藏着对家人毫无保留的爱和期望。

爱之愈深,责之愈苛,失望时教育方式也难免简单、粗暴。我进入青春叛逆期后,父子关系并不融洽。我高中住校后更是“个性”滋长,甚至敢于和父亲对峙。因为“热爱”足球而荒废学业;因为虚荣,常常无视父母的俭朴,多要生活费;甚至有一年开学报名在班主任那里受挫后,竟把学费拿去博彩……那时的自私、混蛋,让我失去了学习的最好时期,高考失败也在意料之中。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成都,在成都生活近10年。算下来,我成年后,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随着工作趋于稳定,有了更清晰的人生目标,我和父亲也慢慢走向和解。

父亲看着我的进步,是欣慰的,但偶尔的相处中也免不了对我的念叨:作息要规律,不要乱花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那时虽然表面应和,但内心总认为父亲太“迂”,我所追求的和父亲的世界是多么的不同。直到后来才懂得,父亲的爱和理念早已烙印在幼时的耳熏目染中,刻写在血浓于水的基因里。

父母给予我生命与爱,呵护我的成长。父亲因为身体不太好,所以格外注意家人健康,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一生受益。我读小学时,父亲常常在清晨带领我和小妹沿着公路或乡间小道晨跑锻炼,这也让我爱上了运动。中学时,我常常在运动赛场收获荣誉,明白了“汗水不会白流,付出终有回报”的朴实哲理。即使如今在狱中10多年,坚持锻炼的我,依然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

父亲只接受过短暂的学堂教育,却不吝为孩子买书。家中有许多传统启蒙书籍,最早购于1980年代初。从我读小学开始,父亲就长期订阅《中国儿童画报》《少年文艺》等期刊。父亲的有心,让我从小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即便后来没有经历较高的学历教育,但阅读仍然是我的爱好。

若是没有父亲的严厉约束,不够自律的我可能早早沾染了更多恶习,也不会在初中阶段成绩良好、兴趣广泛,让我在少年时内心播下正能量的种子;若是没有父亲一点一滴、有意无意的鞭策、期许满满,我可能也会早早选择在国企的稳定工作,不会尝试挑战人生的更多可能。

父亲为了儿女,对物质生活的节俭达到极致:不沾烟酒,一年四季穿得最多就是单位制服,生活上除了让家人吃得健康,几乎没有其他多余消费。节约攒下的钱,期望我能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而我却让他失望了。我工作后,2004年在成都买房时,父亲亦倾力赞助。他和母亲辛苦大半生,儿女工作后本可让自己的生活稍微舒适一点,却依然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对我。

即便我因重罪身陷囹圄,父亲也没放弃我;即便自己被确诊癌症晚期,他心里仍然更记挂我的未来。为了我能得到一个近于公正的判决,也为了我将来出狱不必背负更深的罪孽和债务,父母四处为我筹款赔偿,直到判决后,父亲才开始接受治疗。

那些难捱的日日夜夜,每当想起自己曾是被法庭宣判“死刑”的罪人,我的内心都会剧烈翻涌,又仿佛被烈焰炙烤,惊恐、绝望、屈辱、不甘,无一不有。一审死刑加带脚镣手铐后,夜里总被沉重的脚镣拽醒,现实残酷冰凉。刑期漫漫,面对人生的急速下坠,是父亲用生命与爱支撑我,让我在绝望中再次燃起希望。

我终于醒悟,该怎样活着?那就是在永不停歇的奋斗中,竭尽所能成就自己、照亮别人,而非自私索取、虚荣享乐。如此,漫长的刑期才能照见前路与希望。“不要荒废了时间,不要丢了勇气”——这些年,父亲的嘱托,像重锤时常敲打在我心上。

在不断的反省思索、改造调整中,我身上早已褪去那层虚荣功利的浮躁气。我渐渐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越来越像父亲。家人是我的根本,也是我的希望动力所在。我每年结余出大部分生活费用于订阅书报期刊,工余时间并不多,环境也复杂,但与书为伴,心中自有一方宁静。通过阅读学习与时俱进,也为将来出狱做好准备;生活中,衣物穿了10多年,不少破洞也无妨。狱中简单朴素的生活,时常提醒我不要放弃、懈怠,或许也让我感觉内心深处更亲近父亲一点。

我常常想念他。想念父亲若还在,三代同堂,围炉夜话、其乐融融该多好。可是,这一切都不再可能,父亲永别了我们,竟已10年。我再也看不见他瘦削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他的唠叨。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这一生,竟没有机会在他病床前尽孝一次。

一方黑色肃然的大理石墓碑,掩映在松柏之下,孑然而立。我和父亲的距离是生与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0年后的今天,我仍不能跪拜在父亲的坟前。我只能拾取一件件浸润父爱的往事,留给自己,也留给父亲的子孙,让我们一起怀念他。

2009年的夏天,那个为我奔走在成都街头,一瓶水都不舍得买的老父,那个疲惫得在公交车上睡着的老父,那个为了我哭得像孩子一样无助的老父,如果不是因为案件备受关注与争议,人群中,我的父亲是多不起眼啊!可就是这样普通平凡的父亲,给了我最深沉无私的爱。父爱如山,我是多么幸运有您这样的父亲。

如今,我终于懂得了您、继承了您。唯有努力成为您期望的样子,才不会辜负您。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7

  • fm39101 2021-08-13

    未彻底泯灭

  • 一口一个烧麦 2021-08-12

  • 宜家的春天 2021-08-11

    幸得还能生,还有机会出狱,而那些因车祸去世的人的亲人,却毫无念想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