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钱先峰:追寻书香

封面新闻 2020-12-14 14:46 54937

文/钱先峰

我童年时,家庭条件拮据,能得到五角钱都能从梦中笑醒。

我多次从镇上的新华书店门口经过,却不敢走进去,毕竟那是一个口袋比脸干净的年纪。小学毕业那天,班主任喊我们这群来领成绩单的男生去搬运书籍。学校新建了图书室,需要将数千本图书搬过去。下力气的活,每个人摊上了都垂头丧气。

学校的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基本上是个摆设。班主任打开门,琳琅满目的书籍让大家傻了眼,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书。我摩挲着书页,翻了翻,有点迈不动脚。班主任跑过来呵斥道:“磨叽什么,叫你来干活,不是叫你看书的。”

就这样,我们10多个男生给学校义务劳动,从早晨干到黄昏,人人弄得灰头土脸,累得腰酸背痛。完事了,班主任召集大家进行口头表扬,也公布好消息:“你们每个人随便取走一本书,就当报酬了。”

我们瞬间来了精神,纷纷抢夺货架上的书,我抢到了一本《民间故事选》。随手一翻,扉页盖着印章,纸张泛黄,带插图。我走出图书室,向班主任连声道谢,把书装进书包里开溜,生怕班主任反悔。

一本薄薄的《民间故事选》,为我打开了未知的世界,我爱不释手。一回到家,我就把自己关在屋里雷打不动地阅读。书里有除暴安良的武侠故事,也有伸张正义的智斗故事,还有惊悚离奇的断案故事,我几乎篇篇不落,用时三晚从头看到尾。书荒的日子,我常常捧着这本书聊以慰藉黑洞似的阅读欲望,至今还能口述女博士刺杀袁世凯的传奇故事。

16岁那年,我得到了一本小册子,叫《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五斗橱的柜子下找到的。书来历不明,我也管不了这么多。这本书比《民间故事选》更加残破,不仅内页泛黄发霉,封面也只剩三分之一。我剪下硬抄本的封面,奶奶在灯下用大头针钻针眼,穿针引线,忙活好一阵子,给这本书重新做了一个精美的硬书封。

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许多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代作家生平简介,作家代表作概述,古代官职服饰科举等基本常识,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课上,老师讲文言文会当堂提问,这时,我总会积极举手发言,得到老师的赞许。

住校后,我每周有10元生活费。我常常攒下钱,交给学校隔壁的商店老板,换来一本本崭新的课外书。我闻着书香,一头扎进文学的海洋,阅读四大名著、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以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有一回,母亲发现我沉溺于阅读课外书,提醒道:“多看点对学习有帮助的书,免得耽误上高中。”我哪能听得进去,每次新书一到手,我草草地写完作业,回到自己的屋里阅读,看至深夜,母亲催我熄灯睡觉,我嘴上应着,坐在床上打着手电看书。期末考试的成绩揭晓,我的语文成绩名列全班单科第一,但我也戴上了近视眼镜。

几年后,我南下打工,背包里总有几本书,陪我辗转多地。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路遥数年如一日的文学远征,莫言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的剖析,他们的作品像我脚下不停延伸的路,引领我闯过一道道关卡,走向远方。我在纸上旅行,和作者对话,见证他们笔下人物的离合悲欢,领悟文字背后的宏大主题,不断汲取文学养分,充实自我,对抗现实中的风刀霜剑。

当下,数字阅读兴起,冰冷的屏幕虽方便阅读,却闻不到书香。关掉手机,手捧一本纸质书,享受一个书香弥漫的夜晚,我早已习惯这样的休闲方式。

【“时光”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1500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2

  • 钱先峰 2020-12-14

    个人微信公众号:钱先峰,欢迎搜索关注!

  • 钱先峰 2020-12-14

    感谢编辑老师修改,特别是换掉了标题,显得更加得体!欢迎大家阅读!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