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28)|中人身份:职业性的中人,每桩交易都要收取一定费用

封面新闻 2019-08-19 15:17 80465

尘封的乡档(127)|中人身份:里长、甲长、村长、保长之类的基层管理人员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这一期我们说说中人身份的第三种情况:职业性的中人,旧称中证或牙人,现称经纪人,即职业中介人。

牙人,指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交易,以此获取佣金的人,又叫牙子、牙郎、牙侩。明朝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今人谓驭侩为牙郎,本谓只互郎,谓主互市事也。唐人书互市作牙,压似牙字,因讹为压耳。”

作为职业经纪人牙人的称呼,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安禄山在没发达前,曾经在交易市场上做过中介

最早在西周时,牙人被称为质人。西周的市场上,有“质剂”之法。质、剂适用于不同的买卖关系:“大事以质,小事以剂。”

《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价者,质剂焉。”

质人,就是管理市场、收取一定费用的经纪人。凡是在市场上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

《吕氏春秋·尊师》中记载说:“段木干,晋国之大驭也。”有关学者考证,“驭”通“侩”,可能是最早以说合牛马交易为主的中人。

到了西汉,他们被称作驵侩(zǎng kuài),也叫做驵阓(zǎng huì)、驵狯。驵的意思是壮马、骏马,侩是指以拉拢买卖并从中获利的人。所以,驵侩就是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

古代马匹不仅是军队所需的重要作战工具,也是民间畜力生产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匹交易,一向属于较为大宗的交易,其间买卖双方对价格的苛求较高,如果直接由买卖双方进行谈判,很容易谈崩。这时,中人在其中进行沟通和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到了唐代,出现了以说合为职业的职业经纪人。《资治通鉴》中说,安禄山和堂兄弟安思顺“及长,相亲爱,皆为互市牙郎”。看来,安禄山也当过中人,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过。

牙人对经济活动影响力大,国家对其有规定和限制

宋朝时,京城行铺的牙人,都可申请登记充当市场交易的行人或牙人,但要交一定数量的金银作为保证金,这相当于是行业准入了。

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规定呢?因为牙人在交易活动中起着中介作用,他们传播买卖信息,可以代售,可以对商品进行估价,从而对商品交易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其作用不可小觑。

所以,如果对他们缺乏管理,任其生长发展,他们就很有可能凭借其联系广、熟悉行情、信息灵活且可以进行估价等特殊条件,把持行市,干扰正当交易,强买强卖,谋取厚利,干扰正常的交易秩序。

所以,国家必须对牙人进行严格管理,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款,以此有力地控制牙人的活动,让他们在规范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而抑制其负面影响。

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牙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很多活跃在民间的牙人,以做中人为职业,每桩交易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从事牙人职业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专门的行业协会,被称为牙行。清朝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

广东十三行(资料图片)

这些人除了做生意外,还与来华的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牙行的数目并不固定,经常有增减,广东十三行只是最兴盛的13家而已。

历史上,牙人的名声并不好。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大多数人很狡猾,存在着侵渔百姓、欺行霸市、欺诈哄骗、钻营渔利、收取高额佣金、损害交易双方利益的行为等。

1949年后,新生政府不鼓励牙行和牙人的发展,随着规范的交易所的建立,多数牙行和牙人被取缔或自行消亡。

如今,代替牙人的商业中介组织主要为各种交易所、信托公司、经纪人等。

中人赖懋一:从佃农到职业中介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留存的契约文书中,有一个叫赖懋一的中人,在契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

嘉庆12年(1807)十月十六日,赖懋一的名字出现在“中证”人中。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供图

龙泉驿区档案局(馆)档案编研负责人胡开全介绍说,赖懋一本是苏氏家族的一个佃农,由于善于为人处世,个人信誉度高,逐渐把中人作为了副业。他熟悉交易行业以及买卖双方的情况,在当时相当于是职业性的中人了。

赖懋一的名字,在土地契约中最早出现在嘉庆12年(1807),最晚是道光11年(1831),前后长达24年。他的名字一共出现在7件契约中。

由于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留存下来的契约文书只是冰山一角,可以推测的是,赖懋一撮合成功的土地交易远远不止7桩,他从事的中人职业也不止24年。

【下期看点】

请看“尘封的乡档(129)”。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