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教父”胡锦矗:寻猫半世 “保护熊猫,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 70年70人·生态⑨

封面新闻 2019-08-07 22:42 87976

封面新闻记者 杨雪 摄影 柴枫桔

他,踩下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最初的那串脚印;

他,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史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他是“熊猫教父”胡锦矗。他还有个名字,“保护国宝的国宝”。

90岁的胡锦矗,每天围着迎曦湖一万步。人生的脚步,似乎放缓了。

45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往卧龙去,又往唐家河去,迈过山野林间,脚踝擦过草尖的露水,踩着沙沙的竹叶,一直往密林里去。

踏上这条路时,胡锦矗已经45岁,许多人开玩笑说他是“半路出家”,他自己也笑呵呵地逢人就说这句话。如今鲐背之年,掐指一算,和大熊猫牢牢地绑在一起的岁月恰好半生——这位老人踩下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最初的那串脚印,也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史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他是“熊猫教父”胡锦矗。他还有个名字,“保护国宝的国宝”。

起点

“你们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年,四川开江小伙胡锦矗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毕业。他28岁,正值壮年,一腔热血,在周恩来总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感召下,填志愿回到四川。

“下了火车,到了接待站。头天到成都,第二天领导就和我谈话,说,你去南充吧。“这个最需要胡锦矗去的地方是南充师专(现西华师范大学),一共有5个系,那一年,生物系刚刚成立,“我心想,嘿,还被说中了,这可不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了么。”

在国家使命和时代使命的双重召唤下,胡锦矗背着还没来得及拆开的行囊,直接到了南充。作为生物学者,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多接触实际,多接触野外,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1971年,乒乓球打开了体育外交的大门,第二年,大熊猫打开了另一扇外交大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专程去北京动物园参观了大熊猫。临别时,总统夫人试探性地提出想要大熊猫,并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得到了“玲玲”和“兴兴”两只雌性大熊猫。这一年,最后被美国人成为“大熊猫年”。

中国意识到,大熊猫具有席卷全球的天然魅力。随着美国的“破冰”,其他各国对于大熊猫的需求都将迸发,熊猫热潮即将来临,“熊猫外交”的时代拉开序幕。

半路出家

“捡屎”摸清野生大熊猫数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飞鸟与鱼打了十多年交道后,胡锦矗迎来了研究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1973年,周总理召集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召开座谈会,要求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动物调查。1974年,45岁的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一支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以下简称“熊猫一调”)。

此时,中国对大熊猫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大熊猫就很有名了,分布也广。”胡锦矗说,直到1959年,四川峨眉山地区都有大熊猫出没,但后来再也不得见。野生大熊猫到底有多少只呢?熊猫一调之前,这个数据是没有谱的。

30人的野调队很快成立起来。事实上,这支队伍是从当时包括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林学院、重庆博物馆等各个高校、机关广泛参与下挑选出来的。

作为此次调查的队长,胡锦矗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考察中,他发现不同大熊猫的粪便,其竹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等——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并沿用至今。

也是在进行熊猫一调的时候,不惑之年的胡锦矗开始意识到,“可能我这一辈子,都要和大熊猫打交道了。”

卧龙的脚印

“五一棚”,世界大熊猫研究的起点

熊猫一调于1977年结束,最终得出全球野生大熊猫的第一个具体数据——2459只(因一些原因,当时对外公布为1000多只)。在这次调查后,定点熊猫生态观察站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川、甘肃两省先后划定了3个点位来建立定点观察站,但最终只剩下了一所——今天,位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东南核心地带的“五一棚”,已经成为全球大熊猫研究者的朝圣之地。但在1978年刚建立时,这里只是几个简陋的窝棚。

“因为棚区距离最近的水源地,要走51级台阶,所以取名叫‘五一棚’。”这个故事胡锦矗已经讲述过许多次,但每一次回忆时,他都脸带笑意,“‘五一棚’立定后,我们开辟7条观察点,其中有5条深入大熊猫活动区域,2条是往山下走。每天都要走一个条线。”

近代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的序幕由此地开始,扎根在卧龙的山野之间,却很快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980年,以大熊猫为会标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后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进入卧龙,与中国政府展开合作,增设帐篷、扩点建站、派驻专家。这不仅是WWF在中国的大熊猫保护肇始,也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保护工作。

一个变化 

大熊猫科研之路,从宏观到微观

“五一棚”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胡锦矗回到西华师范大学,继续研究和教学工作。半生岁月里,发表论文近200篇,专著23本,先后获省部级奖14项。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但他的贡献远比这些更为深远。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的几十年中,他带出了近20届研究生,为大熊猫科研工作种下了无数宝贵的种子,其中包括以魏辅文院士、张泽钧教授为代表的第二、第三代大熊猫研究者。

“我研究’宏观生态’,主要阵地在邛崃山系,在这个基础上,以国际合作为界限,四川有4个山系都建立了观察站,唐家河白熊坪,马边大风顶,大小相岭。”以魏辅文院士专攻“微观生态”为标志,胡锦矗将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现在,将分子生物学、DNA等研究方法结合到大熊猫研究保护中,意味着这一领域已经达成了微观和宏观的结合。”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授予胡锦矗教授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自然保护贡献奖”最高荣誉称号。

对话

保护野生大熊猫,困难难在人和地

封面新闻:今天野生大熊猫保护研究领域,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致力的目标,与45年前有何异同?

胡锦矗:面临的困难,主要还是人和地的问题。

现在,全国大概有67个大熊猫相关的保护区,其中四川接近40多个,陕西15个,甘肃6个。怎么在野外去进行工作?我们需要懂业务的工作人员。缺人,缺大量的人。这也是将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及同步建设的熊猫学院,要去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外,大熊猫的栖息地仍是不够的。以前,栖息地有50000多平方公里,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采伐时期,采伐了40000平方公里原始林,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退耕还林,现在逐渐恢复到30000多平方公里。栖息地碎片化的问题很严重。

此外,还有开发建设和研究保护的矛盾,有些地方要开发,就要影响熊猫的生存和种群交流,怎么办?现在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熊猫栖息地专门画出来,要恢复,要修廊道。但是怎么恢复?生态恢复任务很重,恢复也是个学问。

更多阅读

“五一棚”的客 流连不去的熊猫“珍珍”

胡老爷子的晚年生活:貔貅、食铁兽、貘……看看古人都怎么称呼大熊猫

大熊猫野化放归 全国已有3个放归地 全部位于四川

评论 9

  • fm605210 2019-08-23

    [得意]

  • 过气枭雄 2019-08-08

    熊猫爷爷

  • fm690311 2019-08-08

    值得尊敬的学者👍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