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县华溪村重病汉谭登周:16万医药费没掏钱,今年脱贫没问题 | 70年70人•脱贫⑨

封面新闻 2019-07-10 23:31 73135

封面新闻记者 丁伟 陈远扬 重庆石柱摄影报道 

“如果不是医保政策好,我坟头的草可能都这么大一堆了。”6月24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坐在自家屋檐下的长凳上,63岁的谭登周用双手比了一个脸盆大的圆。

谭登周坐在堂屋门口

屋外,盛夏的阳光照在地坝上,但海拔近1200米的山间十分凉爽,谭登周穿的还是长袖秋衣。“还在康复阶段,医生说不能凉了。”去年3月,谭登周在劳动时摔下河,全身多处受伤严重,在花掉16万多元医药费后捡回了一条命。

对谭登周而言,这笔医药费是天文数字,但经过医疗报销和社会资助,他自己没掏钱。“所以我经常说,现在的政策好了。”谭登周一边向封面新闻记者感叹,一边将目光看向地坝边上,那里种了10多株梨树,缀满了乒乓球大小的果子。

两个多月前的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谭登周家的时候,梨树才刚刚开过花。那天,习近平从屋外看到屋内,详细询问了谭登周老两口的生活和身体状况。习近平指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

俯瞰华溪村

入户:

贫困户有了家庭医生 每月都上门

“老谭!”24日上午9点多,谭登周家的地坝下面传来呐喊声。一分钟后,台阶尽头出现两个身穿白大褂的身影,是中益乡卫生院医生向仁祥和马雪梅。作为谭登周的签约家庭医生,向仁祥和同事每个月至少会上门一次。

谭登周的家

这是6月里第二次上门。因为头一天,谭登周小儿子谭弟海打来电话,说老两口有点不舒服。根据谭弟海的描述,向仁祥这次带来了听诊器、血压计。 “颅脑损伤、骨折、肺挫伤都恢复得不错,还是腹泻的老问题,还有老年性肺气肿。”向仁祥叮嘱谭登周,少吃油腻辛辣,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受凉,适量运动。

给谭登周检查完,向仁祥又给谭登周的老伴、75岁的焦光润量了血压,“舒张压68,收缩压146,控制得还可以。”焦光润患有风湿、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向仁祥叮嘱她忌肥肉、动物内脏,“还有服药要按医嘱,不要觉得松活了就不吃,也不要觉得难受了就多吃。”

向仁祥上门为谭登周诊疗

谭登周家的《家庭医生签约巡诊卡》

交待完,向仁祥起身来到堂屋门口,在大门旁的《家庭医生签约巡诊卡》上,写下了这次入户诊疗的时间、人员和基本情况。“每次都要填。”向仁祥说,华溪村现有85户建卡贫困户,每户都有免费的签约家庭医生,他和同事们每个月都会上门随访。

兜底:

跌下河医了16万元 自己没掏钱

谭登周的病,主要是去年那次受伤的后遗症。

2018年3月10日,谭登周去河边的一块地里,挖坑准备种土豆。他一边挖一边退,谁知一不留神,突然一脚退空,摔下了七八米高的河坎,跌在河床上的乱石堆里,“一下就天旋地转,什么都不知道了。”

幸好周围有人,一边绕道下河去救,一边打电话给华溪村驻村第一副书记罗风华。“我赶紧跑过去,还没断气。”罗风华赶紧组织人,把谭登周抬了上来,送往石柱县人民医院抢救,然后又忙着张罗医药费和护理人员。

2018年谭登周摔伤,16万多元医药费自己没掏钱。(受访者供图)

昏迷10多天后,谭登周终于醒了过来,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头部、肺部、身体多处受伤严重,光是肋骨就骨折了7根。又经过近4个月的住院治疗,才伤愈出院。在医院期间,花了15万多元,加上后续费用,他2018年医药费共计16.4万余元。

“自己基本上没出啥子钱。”谭登周说,因为早在2016年4月,自己家就被列为了贫困户,财政资助购买了新农合医保,所以经过医保报销、社会资助,没有自费的部分。

不仅是她,焦光润2018年看病花了9193元,医疗报销了8351元,自费也只有842元。而整个中益乡,贫困人口实现了100%医保参保,2018年的就医综合报销比例达到了91.64%。

温饱:

以前只有“老三样” 现在要忌油腻

到中午时分,山间升起袅袅炊烟。小儿子谭弟海也忙活起午饭,他之前在广东打工,父亲摔伤后常回来,一住就是几十天。

从堂屋角落捡了几颗土豆,谭弟海做了一锅地道的土家洋芋饭。厨房里挂着腊肉,但因医生刚叮嘱“忌油腻”,他打消了煮一块的念头,又爆了个虎皮青椒,烩了个豆角茄子,烧了个西红柿蛋汤。

小儿子谭弟海买来渔网,准备网鱼给父母熬汤。

谭登周胃口不错,盛了满满一碗洋芋饭,里面土豆多米饭少。他喜欢吃土豆,在他的记忆中,华溪村是个典型的穷山沟,土地贫瘠、人多地少。沿河有几块田,能种些水稻,山上开了荒,能种些玉米、土豆、红薯,这“老三样”也是当地村民的主食,“但是包谷、红苕都要吃腻,只有洋芋吃不腻。”

吃完饭,谭登周从满满的谷仓里舀出一碗,走到地坝边的梨树下喂鸡。他现在一共养着25只鸡,5只大的是上一批吃剩的,20只小的买于1个多月前,现在已养到约1斤重了,“上批吃完,这批刚好接上。”

谭登周在喂鸡。

除了鸡,还有鱼。前几天,谭弟海买回来一副渔网,准备闲暇的时候捕点鱼。“熬点鱼汤,给二老都补补。”谭弟海说,父亲康复进展顺利,除了当时救治及时,后期医生定期随访,也和营养跟得上有关,“起码肉、蛋是只多不少。”

增收:

老两口年收入近2万 还当上护林员

喂完鸡,谭登周进屋放碗。老两口现在住的老屋,是上世纪80年代的土木结构。尽管已有了些年代,但并不显得衰败,里面还有冰箱、彩电等家电。堂屋门口的《住房安全等级明白卡》显示,其安全为B级,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这是去年8月改造后鉴定的结果。”谭登周说的“改造”,是去年对他家实施的“五改”,即改风貌、改厨房、改地坪、改厕所、改习惯。在这轮财政兜底的改造中,房子结构被加固,屋里的电线被更换,还新修了水冲式厕所。改造的时候,谭登周正在住院,“出院回来,像搬了个新家。”

谭登周家厨房里挂的腊肉

“明白卡”的旁边,还有一份《中益乡2019年护林人员职责及范围告知书》。上面显示,谭登周于今年4月起被聘为护林人员,一年的劳务费为6000元。“既能康复锻炼,又能增加收入。”对于这个公益性岗位,谭登周很珍惜,常常按照要求,到管护区走走。

干到年底,这个岗位能带给谭登周4500元收入。实际上今年下来,除了这笔工资,谭登周老两口还有低保收入、土地入股分红、森林直补、种粮直补等14395元,加起来年家庭总收入能达到18895元,远超人均3500元的重庆市扶贫标准线,“还有些其他收入,加起来咋都将近2万,今年脱贫是没得问题。”

心声:

贴对联感恩好政策 还想多活两年

谭登周说的“其他收入”,包括摆在堂屋大门另一边的一个红色冷藏柜。里面冻着饮料、可乐、矿泉水,每一栏都写好了价格,侧面贴着微信收款二维码。

冷藏柜是1个多月前,谭登周的小儿媳妇从深圳寄回来的,里面的饮料是谭弟海骑摩托车到场镇上批发的。今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谭登周后,每天都有不少人造访谭家,谭登周就弄了这个冷藏柜,一方面方便来的人喝水,另一方面也挣点钱补贴家用。

堂屋门口摆着冷柜,方便来的人,也能挣点钱。

与冷柜相同颜色的,是堂屋大门上的一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原话没那么整齐,意思就是那个意思。”谭登周说,这是今年春节前,自己找驻村帮扶干部写的,“活了60多年,经历了这么多,我就想表达一下感谢。”

“那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他这条命可能都丢了,一是拿不出这么高昂的医药费,二是救援时效和力度也达不到。” 罗风华说,自己当初接到谭登周这个请求时也很感动,“不光是因为我们的政策好,更因为老百姓认识到了我们的政策好。”

也正是认为政策好,谭登周对老两口的未来也有了信心,“也没得啥子别的,就还想多活两年。”

相关阅读:

从9:1到1:9 从农民到股东 华溪村人在家门口把钱挣了

评论 6

  • fm515622 2019-07-12

  • 聆听世界 2019-07-11

    [得意]

  • 血色樱花  2019-07-11

    [尴尬]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