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线上的青春:新婚妻子不信修路苦 他带她在工地住了两个月 | 70年70人·民生⑧

封面新闻 2019-06-25 23:45 29312

封面新闻记者 吴柳锋 杨涛 吴枫 实习生 王钰 摄影杨涛

1986年6月,一辆列车在西南腹地飞驰,绿皮火车在山洞和桥梁间时隐时见。卧铺车厢一个窗口,一位中年男子紧盯着窗外。行至喜德县,这里的很多事物都跟他有关,准确的说,跟他的青春有关。

那道挡土墙是我们修的、远处那块空地是我们的篮球场、当时我们就是从这里溜索过河……青春的样子,渐渐清晰了起来。

穿越在大渡河大峡谷群山之中的成昆铁路,这一峡谷地段是整个成昆铁路修建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段。

新婚妻子不信工地苦 在工地住了两个月

“那个时候,真还不咋晓得累。”黄显培用这句,讲起了自己的青春。

他10多岁到的铁道线,20岁那年,转战成昆铁路。修成昆线的时候,只要有人站出来鼓励一下,大家浑身都是劲。1965年,黄显培在中铁二局10处13队,月工资40多元。“什么概念?当时的一台收音机100多、一双皮鞋20、一床毛毯50,上海牌手表120,这可是当时很多人艳羡的工作”。

一年有12天的探亲假,基本都是在路上。“我从老家富顺县,到工地喜德县,要得绕道成都,坐节节车,运气好的时候,可以遇到拉材料的货车。”黄显培说。

成昆铁路改变了沿线村民的交通出行条件。

有一次家里催着他休探亲假,是催着他回去结婚。临返回工地时,新婚妻子要跟他到工地看看,“你们修铁路的都在说苦,我就不信能苦过我们干农活的啊?”在妻子的坚持下,两人花了4天时间,从富顺到自贡再到成都,然后赶火车南下甘洛,在这里,他们又搭车前往工地。

“其实工地不止我们带家属,当时还专门准备了家属房。”黄显培说,家属房实际上就是一个两米宽的地方,只放得下一张床,盖着油毛毡。谁知,这一住就是两个月,当时没车回去了。新婚妻子经常鼓励他,“先苦后甜嘛”。

位于金口河的铁道兵博物馆,铁道兵使用过的皮鞋。

“那段岁月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13队所在的工地,主要是铺路基、建挡墙、掘隧道,每天上午8点干到12点,下午2点半干到6点半。

黄显培说,他们的娱乐方式很多,最普遍的就是打篮球。有人选了块平地建了个篮球场,说是篮球场,就是一块泥地,搭了个篮球架。工友太多,打篮球的都是三人一组,排着长队打半场。谁先进3球,对手就输,蹲在篮框下接受惩罚,“就是蹲那挨球砸”。

另一种惩罚就是把旧报纸撕成长条,贴在脸上当胡子取乐,一看就知道谁输了,“所以当时在我们的驻地,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黄显培说,有人甚至用一根扁担,就可以进行一场“扭扁担”比赛,谁力气大谁赢。

除了欢声笑语,也遇到了很多险情,打隧道掉石子、溜索过白米宽河道、甚至还看到了工友就在身边牺牲,“这就是我们的铁道线上的青春,有汗水、有欢笑、有血、有泪,那段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相关阅读:

成昆线筑路人黄显培:通车那天 我迎着首辆列车泪流满面 | 70年70人·民生⑧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