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12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在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威海卫保卫战前夕,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预感恶战在即,命人将北洋海军的文书档案移送天津北洋大臣衙门,然而这批档案在1900年庚子劫难中,几乎荡然无存。
关于有关这场海战、这支军队的大量细节,因此都处于缺失和似是而非的模糊状态。
因为战败,甲午战后,生还的北洋海军当事人,虽然几乎都选择了缄默,但总有只言片语或是信函文档流散各处。
数年来,甲午史学者孙建军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细心整理,结集出版为两部图书《丁汝昌集》和《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以下简称《回忆录》)。
《丁汝昌集》。孙建军整理校注。
《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孙建军整理校注。
通过这两部书可以一窥北洋海军内部的运作和反思。《丁汝昌集》是丁汝昌自尽前,也是北洋海军覆没前,对这位海军司令留下的档案资料的“穷尽”搜集。《回忆录》则是对在甲午战后北洋官兵回忆文字的一次彻底整理。
《丁汝昌集》中,收录电文、函稿近千件,共60余万字,是目前关于丁汝昌最全的一本文集汇编,几乎“穷尽”所能见到的史料。
丁汝昌着色照片,推测拍摄于1894年初受赐黄马褂后。
孙建军说,丁汝昌的一生,与北洋海军密不可分。他服役北洋海军期间,留下不少的函稿、电报等,对于研究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因为散佚、毁失严重,收集、整理丁汝昌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次书中的部分资料是从日本回译后首次披露。
完成一本“丁汝昌全集”,是孙建军长期以来的心愿和期待。但孙建军认为,丁汝昌的有关资料,究竟还有多少尚未被挖掘出来,很难说。因此,在选用书名的时候,最终舍弃了“丁汝昌全集”,而与出版社商定,采用了《丁汝昌集》。
丁汝昌《往来要信底簿》,原件藏于天津图书馆。
《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的资料搜索则更加艰难。
孙建军说,对于甲午战争,日本方面的记录相当的丰富、详实。但很遗憾,我们中国人留下的资料太少了!特别是甲午战争中中国参战将士的记录,几近于无。
日方保存的关于丁汝昌的史料,日军当年曾缴获大量文书。
如学者马幼垣先生曾说:“更严重的缺漏还是在于主持海军人士个人抱持明哲保身之训,以为笔下愈少留记录就愈易享后世高誉”。
孙建军说,关键是有些资料,明知其有,却看不到,比如,罗丰禄长期担任北洋海军营务处道员,属于李鸿章身边之人,但是“罗丰禄家书”却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甲午战争结束后,姚锡光立即着手撰写《东方兵事纪略》一书,这位前天津武备学堂教习,曾向他的那些曾担任各战地陆军中下级军官的学生,询问战事的细节。这些学生回复老师的书信,其下落也成了令人神往的谜团。
因此,孙建军将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北洋海军官兵回忆史料进行了整理。
书中包含了这样几个部分:
“北洋海军军官禀帖”,这些呈文,根据时间来看,应是当时北洋大臣王文韶下令征集的,故呈文分为“海军失利缘由”和“重整海军要略”两个部分。从这些禀帖来看,大多谈前者少,而谈后者多。
“平远”舰三副林韵珂的报告,分为两个甲午、甲申两个部分。系池中祐在民国海军部负责编纂海军史时征集的,目前仅见此一份。
《萨上将军会见记》一文,出自《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田汉先生于1941年的采访,乃萨镇冰唯一的一次发言,弥足珍贵录。
“北洋舰队水兵回忆”部分,全部出自老一辈甲午史学者戚其章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
卢毓英手稿记述致远舰战斗以及邓世昌蹈海殉国的细节。
书中最重要的一份资料为广甲舰管轮卢毓英的手稿,是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全文公开,为解读那场战争提供了第一视角。
孙建军说,这是目前能够收集到的甲午海战之后北洋海军将士的发言,但很显然,这些都不是全部。
作者简介
甲午史学者孙建军。
孙建军,出生于山东文登,求学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谋生于威海,文史学者。结集有《丁汝昌研究探微》《北洋海军研究探微》、《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丁汝昌集》《拂云看山―追寻威海历史文化的遗踪》《全真教在威海》等。
相关链接:
评论 5
崇英 2019-02-28
历史不能忘
天天开心 2019-01-22
👍
572fm41 2019-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