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新证|从丁汝昌来往电稿看北洋海军之败

封面新闻 2018-01-30 15:51 32376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1877年,丁汝昌42岁。这一年12月的津门之行,彻底改变了这位淮军将领的命运。

1879年11月,44岁的丁汝昌被李鸿章奏请留用北洋。由此,这位淮军陆军将领,翻身下马,登船巡海,参与筹建并统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

丁汝昌的一生荣辱俱与此有关。

对于甲午战争的研究,对于北洋海军失败原因的探究,这些思考和探索一直持续至今。而来自丁汝昌本人以及当时相关人物的电稿、书信则成为今天我们审视北洋舰队的最原始资料。

从这个角度看,由甲午史学者孙建军整理校注的《丁汝昌集》的出版意义尤为重大,这是目前关于丁汝昌最全的一本文集汇编:“全面整理公布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书信、电报,深度透视亚洲第一舰队的管理、用人、训练、后勤、作战行动细节。”

从文集中看北洋海军的兴起和覆没,至今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丁汝昌所担心的各种情况,几乎都在战争时期爆发。

而在北洋海军遭遇“墨菲定律”的背后,是他在北洋任职期间,一直与各方艰难周旋,天津军械局、大沽船坞,各营务处,还要协调跟山东、旅顺等处的地方关系。

孙建军说,丁汝昌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在历史的大潮中沉浮,完全没有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有些事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他办不了的事情,整个国家也办不了的。

1881年,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丁汝昌头像铜版画。

日常训练

1879年11月,44岁的丁汝昌被李鸿章奏请留用北洋。由此,这位淮军陆军将领,翻身下马,登船巡海,参与筹建并统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

丁汝昌刚到北洋时,北洋水师仅有六艘镇字号炮艇。老于兵事的丁汝昌,对于北洋海军的人才培养和日常训练,倾尽心力,可以说是以备战的状态练舰队。

1881年,丁汝昌带领林泰曾、邓世昌等人到英国接收超勇和扬威两舰。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驾船穿越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中国南海。

两个多月的航程和风浪,检验了中国海军初生的力量。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事变”,日本企图趁机进行军事干涉,丁汝昌率领超勇、扬威和威远三艘军舰,护送兵船,平定了朝鲜之乱。让日本的甲午预演未能得逞。

1884年,中法战争开始,北洋海军虽未直接参与战争,但丁汝昌一直密切关注。

1884年7月28日,丁汝昌给叶祖珪和黄建勋两位管带发电,各船要把煤等物资装足,“现防务日形吃紧,一旦临事,恃枪炮为战守之资”,并要求各船随时操炮打枪训练,“多一日功夫,增一分纯熟”。

此外,丁汝昌还注意到北洋舰船的涂装问题,要求水线以上以及船上露出各件都要都涂成瓦灰色,如此伪装使敌人不易发现。

这种涂装也称为日后北洋海军的标准涂装。

当时一直有法舰扬言从福建马尾北上的说法。丁汝昌也一直以临战的态度备防,并给管带以及相关的后勤部门发备战电报。

时局的紧张,让这支年轻的舰队快速成长。

在这期间,还发生一件事,当时一位“镇”船上的洋管轮销差,丁汝昌在给管带的电报中说,自己人操作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如果出现差误,“外人贻笑不浅”,如果自己努力,至于不再借助洋人,“水师共图自立,何幸如斯耶!”

此后,另一位洋人因为辗转两处任职而无法在一艘船上,丁汝昌说,洋人不在,船上的人应该“无事时应当做有事想”,操练还要更加努力勤奋,船身和水手的衣着都要保持整洁,以免被人笑话。

在1884年8月22日的电报中,丁汝昌提到,镇北炮舰炮管内有微锈,放了两炮后虽然没有大问题,但以后要小心,每次放完都要验视,“不可玩忽,要紧,要紧!”

可以说,对于日常的训练,丁汝昌盯得很紧。

1881年英国报纸刊登的铜版画,表现丁汝昌在英国期间参观英国皇家海军养病院时的情景。

对洋人的态度

北洋舰船上一直都有洋员当差,对于洋员,丁汝昌并不迷信,态度也很明确。

原德国陆军军官汉纳根,曾和丁汝昌在旅顺办理防务,丁汝昌对他评价所“精明勇敢,在所延各西员上素所佩服,凡有可以会商之事,无不随时就商”。

对于洋教习,丁汝昌认为水师最得实益者,总教习琅威理第一,葛雷森次之。同时丁汝昌认为琅威理的人品也是洋员中最好的,“平日认真训练,订定章程,”到英国接船时,更是丝毫不肯懈怠,“即在吃饭之时,亦复心手互用,不肯少懈。”

对于这些人的褒奖,丁汝昌想的也很周到,在给袁保龄的两封信中提到此事:琅威理勤挚工作,如果相帅(李鸿章)能给他一定的荣誉,并告诉英国政府他的勤能,这也是英国国家的体面。将来再招洋员,一定也会有才艺出众、名实相符的人来投效。

1884年8月,四艘“镇”字炮艇会操,当时镇西和镇北两船的大炮上有旧伤,当时北洋水师总管轮、洋员葛果德称,镇西的大炮如果再遭遇药力太猛的火药,旧伤的缝痕就会扩大一周,不过这样炮会更结实。

听到这种说法,丁汝昌在给镇西管带黄建勋的电报中写到“信口胡说,如梦如呓”,提醒管带不要盲目听信洋员的话,自己要小心照料。

在两月后的10月22日,丁汝昌又在电报中提到葛果德的问题,这一次是用煤。丁汝昌要求,葛果德每月用煤多少,大约有个定数,造册的时候也要标明,“不可任其信意乱烧,致蹈应糜之咎。”

丁汝昌对于新技术也极为关注,在给黄建勋等人的电报中提到,船上用铁环挂锚练护船一事,据说美国也用这种方法,只是能增加船重,他让管带们看看采取此种做法,船是否照旧灵便,如果确实好用,就推广下去。

当时,北洋海军所需弹药主要由天津机器局东局生产,当时东局新制了一种火药。丁汝昌在电报中要镇西舰管带黄建勋去探明情况,看看跟之前的火药相比,烟色是否黑重,放后是否挂膛,坐劲大不大。

丁汝昌。1886年,醇亲王奕譞大阅海军期间,赏赐给诸将拍摄照片时所摄。此时的北洋舰队,正值初盛之时,威震海疆。

关于煤的问题

从《丁汝昌集》里可以发现,煤的供应问题从一开始就在困扰着丁汝昌和北洋海军。

孙建军总结说,煤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供应数量不足。

当时北洋水师的主要是用开平煤矿的煤。

1884年10月4日,给轮船招商局的电报中,丁汝昌提到,开平煤的已经催了的几次还没运到旅顺。

12月10日,丁汝昌在电报中说,历次运煤,前几次吨数颇足,但后面这两次却有欠缺。

1884年12月21日,这一天丁汝昌给海防支应局委员和轮船招商局各发了一封电报,里面提到,在此前运送的三百三十七吨煤中,少了十吨多。

在同年的另一封给时任东海关道方汝翼的信中提到,所运的80吨煤少了4吨。

1889年4月19日,在给大沽船坞的电报中提到,定远舰领的五吨煤,到威海过磅后,仅三吨多一点,“数目甚为悬绝”。

二是,备战用煤得不到保障。

1894年6月,此事已经处于战争的临界点,丁汝昌向李鸿章汇报,要给留守朝鲜的军舰接济用煤,但开平矿务局一再推脱拒绝送煤。

丰岛海战后的1894年8月14日,丁汝昌在一封电报中提到一个细节,两艘主力舰定远和镇远各装煤100吨、致远40吨、靖远12吨、来远和经远各五十吨、平远和广丙各80吨、广甲20吨、扬威12吨,一共只有540多吨。而北洋舰队一次巡航装载需要两千吨。

此后,焦急等待煤炭的丁汝昌给矿务局总办张翼发电,之前提到的30万吨煤,“待用颇殷”。对于张翼提出的三万吨之数,丁汝昌说,只够舰队十几次巡航之用。

9月12日,大东沟海战前夕,丁汝昌再次电告张翼,威海的存煤,只有六千多吨。还有两个月就要到冬季封河期了,要加紧转运啊。

等到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后,三万吨煤,东拼西凑勉强够了,但又面临着没有小工装卸的困扰。

三是,煤的质量问题。

早在1885年,丁汝昌就在给东海关道方佑铭的电报中指出,其所发之煤:“焦碎无油性,一吨仅能作半吨用。”这样的煤外国兵船断不取用,小船也只能迁就烧用。

等到了1894年7月30日,丰岛海战爆发的第三天,丁汝昌率队出巡后回到威海,给矿务局总办张翼的电报中提到:“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气力,兼碍锅炉。虽在常时,以供兵轮且不堪用,况行军备战时乎。”

惨烈的战争并未能唤醒麻木的官僚系统,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船的锅炉里正是燃烧着这样的煤,驶向命运的终点。

丁汝昌着色照片,推测拍摄于1894年初受赐黄马褂后。

弹药枪械问题

弹药、枪械问题是困扰丁汝昌和北洋舰队的另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炮弹长期供应不足、弹药质量难以保证以及后勤分拨时经常出现器件缺失和供应不及时。

1884年7月28日,给天津军械局总办的电报中提到,之前领的马悌尼·亨利步枪的子弹“不过火者居多”,听闻该局新购子弹,丁汝昌“祈发给两万粒”。

在电报中,丁汝昌还提到旅顺弹药库库存不足。

3天后,丁汝昌给军械局委员刘汝翼的电报中提到:“只发来炮药,且无要袋,不能应用,万分着急。”

1884年9月28日,丁给天津军械局发电,收到两箱毛瑟枪的配件,但是缺少配备的刺刀。此外,枪的皮腰带还少一根。

1884年10月13日,丁汝昌给大沽船坞总办文瑞的电报提到多件急需的物品,有“进退铜水门”两个,“水龙软管一条”“黑白棕洗跑刷各一”“四船铁皮螺丝钉”等,这些都是小物件,但对于船上来说却是急需。

丁汝昌在电报中如此写到:“当兹多事之秋,贵坞制造知必日繁,第所开各件,果非刻下急需,断不再三赎请,应恳饬催,均行赶办齐楚,从速发下,免临时有误也。”

这封电报是“又发”,显然之前丁汝昌以为此催促多次。

1889年6月23日在给刘含芳的中说,领到的毛瑟枪子弹,质量很好不好,演放时哑火的占一成,发生铜管开裂占到三成。这些子弹是光绪十一年开始历年制造的。

关于弹药问题,1886年6月5日丁汝昌在给时任天津军械局总办的信中提到,李鸿章看到平时打靶,使用的炮弹很多。指示以后操练时,要用中国自己制造的弹药,进口弹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弹药的缺乏,一直是北洋海军存在问题。同时质量还存在致命的质量问题。

1887年7月22日给天津军械局总办的信中提到,该局制造的铜螺丝拉火有炸断等弊端。

1889年4月26日在给北洋前敌营务处刘含芳的信中提到。定远、镇远两船打靶所存的黑药未能合用。同时,五船平常使用的炸弹一概匮乏,“用外国所购钢弹打靶,未免可惜。”

1889年10月22日,致电刘含芳:此次打靶用的炮弹都是各船通融挪用的,缺少的弹药已经开列出来,你们或者买或者自己造,要抓紧。

1891年1月,北洋海军在最高层的支持者醇亲王奕譞去世,6月1日,户部上奏建议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

北洋海军面临的弹药枪械问题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一直到甲午战前也没有改善。直到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海军弹药匮乏的问题终于惊动李鸿章。这时淮军的后勤大管家盛宣怀才给丁汝昌发电,“海军子药,兄向不问弟,故弟全不知。”

此时,才想到补充弹药,对北洋海军来说,已经太晚了。

孙建军在此次校注的《丁汝昌集》中,有数封函稿自日本回译。这些文件是甲午战后,日本掠劫而走,并翻译成日文。这些文件中,对于当时北洋海军的弹药枪械问题记录的更加清楚。

1894年10月23日,丁汝昌致盛宣怀:各舰…军器炮弹不知何时能到,心中焦灼之至。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各舰大炮、钢底、钢圈及榴弹等物现不足用,前日向天津机械局请求供给。“广丙”大炮炸弹仅剩六十个,平远本无炸弹。如此一旦出海遇敌,如之奈何?殊堪忧闷。

11月7日,再次致电李鸿章,急修之后,月中各船可全部出坞,“如弹药运到,可速装配炸药,以备出海。”

当时最快捷的军务传递电报,也出问题。1894年7月11日,中日之间关系已经十分紧张,丁汝昌在给刘含芳的电报中说,烟台电局往往电有讹错,偶尔询问,间或一答,若诘究稍繁,则几如十扣柴门九不开矣。某处断线,电至搁置以待,报时绝少。

平常也就算了,但是现在军务吃紧,竟然如此,而且还出现“译者睡后未起”等现象,实在是令人无语!

丁汝昌便服照,推测拍摄于1891年率领北洋舰队访问日本前后。

最后的电报

1895年春节,丁汝昌几乎在焦灼与绝望中度过。正月十四或者十五日,电报已经不通,丁汝昌命人泅水将电报带到烟台。正月十六,刘含芳看到这封电报,正月十八山东巡抚李秉衡看到电报后转给了在山东潍县的陈凤楼。陈凤楼是徐州镇总兵,当时正率部驰援山东。

丁汝昌在给陈凤楼的电报中说:

此间被围,望贵军极切。如能赶于十七日到威,则船、岛尚可保全。日来水陆军心大乱,迟到恐难相见。乞速救援。

正月十七,这一天是1895年2月11日,丁汝昌没能等到援军,刘公岛内战力耗竭,丁汝昌在寓所内服毒自杀,延至次日身亡。

而在此前的1893年6月29日,李鸿章曾给丁汝昌发了一条电报,是一则英国海军的消息。是来自伦敦的译电,文中提到英国两艘军舰换阵相碰,其中一艘船登时沉没,英提督下令:诸位请各救一己之命,我身为提督,船存与存,船亡与亡。

李鸿章发给丁汝昌这封电报的用意是什么?甲午战争中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人选择自杀,是否与此有关?

时间再向前的1879年11月29日,丁汝昌得李鸿章留用。在奏片中,李鸿章连用三个词称赞丁汝昌:干局英伟,忠勇朴实,晓畅戎机。

同时李鸿章还说,现在各船舰长都是学堂出身,对于西方海军的操练,可能已经略知门径,但是他们都没有经过战场的阅历,“必得久经大敌相与探讨砥砺,以期日起有功,缓急可待。”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大敌相遇”,竟是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之败,是系统性之败,虽然丁汝昌和年轻的管带们驾驶着战舰冲锋在前,但在他们身后,是一个无法调和的官僚系统,这个官僚系统的惯性运作拖垮了北洋海军,抹掉了北洋海军的锐气,而官场的倾轧,更将这支舰队推向深渊,难以翻身。

应该说,在北洋海军提督的这个位置上,当时没有人会比丁汝昌做得更好。

日人绘制的丁汝昌在寓所内服毒自杀的画作。

评论 5

  • 行雁书 2018-01-30

    甲午之战,全军覆没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 像个废品 2018-01-30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正在旗舰定远号的议事厅里向各个舰管带布置任务.

  • 平生事 2018-01-30

    你们说的是北洋海军舰船志么?其实清末海军舰船志也是可以看看的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