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32)|契约文书体现龙泉驿的移民文化,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封面新闻 2018-09-12 19:19 35670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31)|幸运留存下来的501份从清朝到1952年的契约文书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编研负责人胡开全,意识到档案局(馆)保存下来的这些契约文书的珍贵性后,向四川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陈世松研究员求教。

在陈世松、谢桃坊、李应发等学者的指点,胡开全与省社科院的苏东来博士一起,遴选并标点断句出跨越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及此后近200年的293份契约文书,在2012年12月由巴蜀书社出版了《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一书。

该书除通行的进行影印、标点整理与注释外,还根据契约文书内容,把成都东山一带村落的基本情况抽象出来,绘制了一幅《东山客家小山村》的国画,另将能落实地点的契约文书标注在地图上,最后附上书中各类契约文书要素的检索目录,以方便读者使用。

在2013年举办的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学术交流会和之后的黄山国际契约学术研讨会上,该书受到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并涌现出一批很有质量的研究论文。

《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书中收录的契约文书,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买卖送讨契约166套169件,包括地契、土地买卖定金契约、阴地送讨契约等。

二是租赁借贷契约75套77件,包括土地实物租佃、钱财借贷、借(收)据、办会融资契约。

三是分关(分家)继承契约31件,包括宗族(家庭)分关和遗嘱继承。

四是其他契约16件。

胡开全分析上述契约文书内容后指出,从其发生的时代分析,展现了龙泉驿在清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带来的移民文化。

从康熙到乾隆期间,由于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的施行,来自闽粤赣的许多客家人移民到了四川。

当时成都东山地区地多人少,清政府允许移民自由插占地,土地价格也相对较低,买卖土地基本上都是大宗交易。

移垦之初的客家人,家族丁口并不繁盛,为了彼此照料,来自同乡的人开始兴建和筹建同乡会馆,如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

从乾隆中后期开始,由于清政府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制度,人口增长迅猛,逐渐形成人多地少的局面,加之国际白银的流入,土地价格开始上涨。

这时,出现了一批致富有方的家族,如苏家、张家等,他们开始大量兼并土地,修建祠堂,招徕佃户等。

有的佃户还成了的某个家族延续多代人的长久佃户,不仅在主家的土地上耕种,有的还参与到主家的对外交易中,在一些契约中充当中人(居间介绍或作证的人,类似现在的中介)的角色,死后还向主家讨地安葬。同时,其押租银成为主家可以自由投资的固定资产。

到光绪年间,随着人口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树大分叉,人多分家”的分关契约,导致大宗土地被分解到许多很小的家庭里。

到民国期间,土地买卖契约大多以小宗的为主了。

胡开全说,这些契约文书,配合族谱、碑文、方志、口碑等资料,真实、完整地展现了近200年来成都东山客家人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农业文明的变化,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33)|中国古代土地买卖始于什么时候?地契又出现在何时?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