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31)|幸运留存下来的501份从清朝到1952年的契约文书

封面新闻 2018-09-10 23:59 34353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30)|爷孙两代充满正义的讼师,对刘氏家族家风影响巨大

2011年的一天,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保存完整的501份契约文书呈现在眼前时,负责档案编研工作的胡开全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在这些契约文书中,最早的一份是乾隆19年(1754)的(成都地区现存较早的契约),最晚的是1952年的。

民国时期的土地契约。图由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提供

胡开全说,这些尘封已久的档案,大都是居住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客家人的生活契约文书,对研究四川客家民系的文化风情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研究成都东山地区客家社会提供了第一手的档案数据,见证了客家社会所发生的契约事实和法制精神,超越了过去只能从族谱、地方志以及田野数据了解情况的阶段。

这些满载岁月沧桑的契约文书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又是怎样到了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的?档案局(馆)是怎样发掘整理的?这些都还得从头说起。

1979年,龙泉驿区档案馆成立,主要工作是负责收集、保存全区的各种档案资料。

1995年,时任龙泉驿区档案局(馆)局长的余仲凡,从龙泉驿区公安分局接收了501件从清朝到民国年间的契约文书。

这些契约文书为什么会在公安局手里?

原来,这些契约文书是1950年代末由当时的地主、富农主动清查家中剩余物品后上缴龙泉、大面、西河派出所的。当时的政策不允许民间保存这些已经失效的旧时代的契约文书,必须全部上缴并公开销毁。但由于当时正在组建新的成都市龙泉驿区,没能及时销毁。

这些大户人家,主要是在龙泉驿区西河镇的苏家、范家,大面镇的张家、冯家、薛家,龙泉镇的田家、游家等大家族。

这些契约文书后来由派出所上缴龙泉驿区公安分局的档案室,因被“遗忘”而得以保存下来。

公安局的档案保管条件不如档案局(馆)好,为了不让这批很有历史价值的契约文书受到损害,所以移交到了档案局(馆)手里。

档案局(馆)接手后,对这批契约文书进行了整理。

这些契约文书的纸质大多为皮宣纸,有少量为毛边纸,这些在当时算是上等的纸张,虽然历经岁月后都泛黄了,但经过杀虫和裱糊,并放置在专门的档案柜里,至今仍然字迹清晰、完整,易于辨认。

2011年9月,胡开全到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任职,专门从事档案编研工作。

在阅读了这批档案后,胡开全意识到,如此众多且连续性、关联性极强的契约文书,在成都市及周边区域档案局(馆),都是极为罕见的。

他整理出了一份详尽的目录,发现这些契约文书跟龙泉驿的客家居民有关,并从中研究分析出过去近200年里当地客家人有关土地买卖、房产、租谷收入、借贷及契约文书业主与其他人的人事往来等。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32)|契约文书体现龙泉驿的移民文化,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