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28)|讼师的正义:做讼师还是讼棍?一念之差下的选择
关于民间诉讼的事情说了这么多,回过头来,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刘德忠先生的祖上,为什么会保留着清朝简州关于打官司的收费标准文件呢?
答案是,刘德忠的先祖中,有爷孙两代人都曾经做过讼师。刘德忠保存下来的文档中,不仅有那份打官司收费标准文件,还有多份原始诉状!
刘氏家族家业大,数代人生活富庶,出现爷孙两代人做讼师的现象,正是我们在“尘封的乡档(21)”中介绍的那样,属于家境殷实的绅衿做讼师的类型,而且他们都是正义的讼师,从事这个职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老百姓、为弱者讨公道。
从保存下来的诉状中可以看出,刘家的两个讼师,甚至敢状告称霸一方的乡长,充满了浓浓的正义感。
刘业文代理的刘世芳控李秀枢诉状。
康熙48年(1709),广东梅州人刘运先举家入川,落业在简州义七甲火烧桥附近(今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化工新村),并修建了刘氏宗祠。
刘运先唯一的儿子刘宗元对刘氏宗祠进行了重建,至今仍在,后人取名为刘氏宗元祠。
刘宗元的曾孙刘传凤(字鸣山)在同治3年(1864)考中举人,榜名刘凤辉。
清朝规定,考中举人后就可以做官了,刘传凤被任命为简州布政司库大使(粮税征收官员),官阶为正八品。
刘传凤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一身正气。从了几年政后,刘传凤看到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毅然辞官。
回乡后,刘传凤做起了讼师,与贪腐恶吏斗争,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为乡邻写诉讼维权,调解民间纠纷。
同时,刘传凤还从事民间慈善公益,捐资修桥补路,救济贫困乡亲邻里,是当地著名的乡贤。
那份《简州正堂翁敬奉上宪准立增减规条以益合州绅粮庶民》文档,就是刘传凤当时抄录下来的,传到现在,成为一份珍贵的民间档案。
不过,遗憾的是,刘传凤没有留下他做讼师时的诉状,如今可见的诉状文档,是他的孙子刘业文留下来的。刘业文是刘德忠的祖父。
刘业文(字汉卿)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光绪33年(1907),刘业文进入四川武备军(成都)学堂读书,后任驻万县巡防营管带,此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
刘业文从军时的戎装照。
1911年11月,刘业文在万县率部参加辛亥革命,同时光复开县、开江、巫山等地。
1916年1月,刘业文参加护国战争,2月下旬参战泸州棉花坡(莲花山)战役。
1922年,刘业文解甲归田,从此远离军界、政界,隐居在乡村,做起了祖父刘传凤曾经做过的事情——做讼师。
当然,“民国”时已经不兴叫讼师了,但刘业文做的帮忙打官司的事情,与讼师无异,这里姑且仍叫做讼师。
刘业文致力于地方乡村民间公益事务,为族友乡邻诉愿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免费诉讼维权。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刘业文曾多次劝说洛带“民团总”刘惠安投降,还参与和平解放成都及洛带民间组织的军政事务等。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30)|爷孙两代充满正义的讼师,对刘氏家族家风影响巨大
特别鸣谢:
刘德忠先生,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