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21)|做讼师的是什么样的人?潦倒的生员、家境殷实的绅衿

封面新闻 2018-08-10 17:20 38556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20)|清朝讼师行当盛极顶峰,清末因司法改革逐渐消失成历史

做讼师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在前几期中有所谈及,这一期具体来谈谈。

做讼师的前提,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也就是读过书。归纳起来,讼师这一群体不外乎由两类人组成:贫困潦倒的生员、家境殷实的绅衿(jīn)。

香港电影《算死草》中,周星驰扮演的讼师陈梦吉的形象。

为生存,大量秀才当起了讼师

所谓生员,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有应乡试的资格,也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秀才。

当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童生或甚至连童生都不是的读书人,也有可能从事讼师职业。

为什么做讼师的大都是秀才而不是举人呢?这里是有讲究的。

科举考试被视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最重要途径,无论是富贵家庭还是平民百姓的子弟,都站在一起竞争。

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富贵家庭子弟占据了诸多先天优势,所以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要想考中,无异于难上加难。

这里我们说的秀才、举人,是指家境普通的读书人。

在古代,只有考上举人后,才具备做官的资格,也才会增加不少无形的收入。所以,考中举人,对读书人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生转折。

在科举时代,每次乡试,举人的名额是有限的,考举人非常艰辛,有的秀才一辈子都考不中举人。

小说《儒林外史》中,穷得叮当响、总是被老丈人看不起的穷秀才范进,得知中举后言行癫狂,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

考中举人后,一方面可以继续去考进士,另一方面可以做官。对举人来说,前途都算比较光明,有正道可走,没必要为生计去走旁门左道做讼师了。但也有例外,我们下面再讲。

只有秀才,地位尴尬,高不成低不就。秀才在古代社会没有做官的资格,所以又被称为士、士子。

秀才的“档案”归属府一级的学政(教育部门)管理,社会地位自然要比普通百姓“高一篾片”,官府要求他们“耕读传家,闭门读书,尽心科举成名”。

他们不能像平民那样去“顶充公私杂役,不许入伍当兵、承充书吏、充当乡保”等杂役,更不允许到衙门做差役、长随以及从事娱乐演艺、手艺杂耍等行当,否则就要被革掉功名。

但秀才们毕竟是食人间烟火的人,不是神,不仅要生存下来以考取更高功名,而且还要养活一家老小。

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秀才一辈子都是没法进一步取得功名的,总不至于就像官府规定的那样,死读一辈子之乎者也吧?

但官府也对秀才给出了几条“生路”:当农民耕田种地、做生意、做私塾老师、给官员做幕僚等。

事实上,看起来路子多,但对大多数秀才来说,种地没体力,做生意没天赋,做幕僚没门路,最多做做私塾老师,但收入也很微薄。

如此一来,做讼师成了很多秀才的必选之路。

虽然讼师没有合法地位,但官府也没有禁止他们去做讼师,而且做讼师收入可观,为了生活,有何不可?

被誉为清朝“嘉、道间循吏冠”的贵阳人高廷瑶,做过知府、道员,在他的《宦游纪略》中说:“又有寒士数人包揽词讼。余得其情,给资养膳其家口,送至书院读书,诫其改业。”

高廷瑶真是一个好官,得知这些秀才“沦为”讼师后,主动资助他们养家,把他们送去读书,劝诫他们不要再做讼师了。

大量秀才做讼师,朝廷和官府对此比较头疼。

乾隆27年(1772),朝廷下令:“生员代人作证,经地方官审系全诬,则故撄法网,较之寻常包揽者,其情尤重。若仅照平民定拟,实不足以惩儆,应立行详请褫革,即照教唆词讼本罪上各加一等治罪。”

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藏书家汪辉祖说:“士而干讼必不可纵,然遽惩以法又非育才之道。”秀才做讼师的风气不能纵容,但如果对他们进行惩罚又不是培育人才的办法,真是为难啊!

清朝大名鼎鼎的恶讼师谢方樽,就是秀才做讼师的典型。他家里穷得锅儿当锣敲,考举人也屡考屡不中,最终没办法,为了钱,做起了讼师。

绅衿做讼师,占有更为先天的条件

所谓绅衿,绅,即绅士,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衿,即生员,合起来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

如此一来,这批人的“学历”就比较复杂了,进士、举人、贡生、监生、生员都有,甚至在家闲居的官员、士人、乡约、保甲、豪强、代书人和胥吏等,都可以成为讼师。

虽然这些人家境殷实,但在仕途发展并无多大前景的情况下,在做讼师获利丰富的诱惑面前,谁也很难保证不动心。

相比穷困的秀才而言,这些绅衿做讼师占有更为先天的条件:他们身份独特,熟悉官府事务,人脉资源丰富,“黑白”通吃,在诉讼中胜算很大。

雍正5年(1727),江西南昌查获一起赌博案子,涉及多人。按照清朝的法律,聚众赌博受到的惩罚是很严重的。

有人找到卸任闲居在南昌的某县前知县汪某从中斡旋。汪某答应了,但要价6000两银子,这样“可上下衙门一总包管无事”。最终,神通广大的汪某,果然让这个案子不了了之。

不过,绅衿从事讼师行当都是暗中行为,不会公开露面,他们的方式是勾结和控制官代书(官府指定的专为打官司代写诉状的人)做代言人。

关于清朝掌故遗闻的汇编书籍《清稗类钞》,记载了一个故事。

审案的官员问案犯,你的讼师是哪个?如实招来,不然就对你上夹板刑!

案犯说,是林军师。

林军师又是谁啊?

案犯说,林军师啊,就是擅长写状子的那个人,当今最为厉害有名,谁都晓得他的大名。

审案官说,我不晓得啊,把他的名字、住址说来。

案犯说,他就是“监生林炯璧也,家在东门内”。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朝的最高学府,秀才、举人都可入读国子监。

这里的监生林炯璧,想必是在当地比较有势力的一个人物。要不是审案官深挖到底,他还会继续隐藏在深处。

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的刘德忠先生,他的先祖刘传凤、刘业文祖孙二人,都是讼师。

刘家家境一向殷实,他们做讼师,更多的不是为钱,而是为老百姓讨公道,属于仗义执言的那种类型,我们在后面再讲。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22)|讼师是“人精”:智商高,情商更高,知道人性弱点

特别鸣谢:

刘德忠先生,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2

  • 成都公积金管理中心 2018-08-11

    成都公积金提取可以咨询我哦

  • 剧烈失控 2018-08-10

    我觉得家境一般也就中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