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飞针走线展示千年绝艺 蜀绣国家级传承人孟德芝:我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01 15:54 91151

孟德芝在工作室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实习生 王卓 摄影 刘可欣

灿烂的阳光均匀地铺洒在古色古香的砖瓦楼阁上,翠绿青葱的绿植生气蓬勃。一阵风吹来,陈列的精美绣品还会发出轻微响动,远方的天空也时不时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推开孟德芝的工作室,这小小的四方天地似乎有个天然的屏障,能把闹市的嘈杂隔绝开来。孟德芝正置身于宁静的氛围中,俯身在绷子前,绣着锦鲤。借着她一针一线的勾勒,锦鲤仿佛真的在绣缎上游动了起来。

孟德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一走进工作室,她便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来喝茶。很难想象,坐在封面新闻记者面前、精神饱满的孟德芝已年过六十,而如果不是正在绣的这幅锦鲤图提醒我们,她仍未停止创作,也很难让人相信,一个人能始终秉持如此巨大的热情,一直坚持只做蜀绣这一件事情。

孟德芝虽出身蜀绣世家,但倘若没有那次高考失利,她现在或许是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落榜后,孟德芝按照家里的安排进入了蜀绣厂。从这时起,她就要磕磕绊绊的,与蜀绣相伴一路。倘若在蜀绣厂倒闭后她便一蹶不振,也不会有像《秋色高原》这样的巨作展列在人民大会堂。翻看孟德芝的人生,会有“落榜”“蜀绣厂”“失业”“创业”这样几个关键词出现,而她笑言:“阴差阳错间,蜀绣成就了我的一生事业。”

孟德芝

【出身世家

“从小就耳濡目染,学得又快又好”

幼年的孟德芝看到外婆和母亲在院子的天井上刺绣时,并不能想象到自己今后也会与蜀绣结下一生之缘。那时她只是觉得蚕丝线五颜六色的,甚是好看。兴起之时还会模仿母亲,拈起针在母亲的绣作上煞有介事地胡乱弄两笔,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不破坏整体的布局。平时,孟德芝的母亲也会教她如何用丝线缠毽子下的垫块,制作出来的毽子也远比其他小朋友的好看,这让她极为受用。或许是命运的呼应,孟德芝如今的工作室也有一口天井,承纳着这四角天空的同时,也倒映着她刺绣的身影。

1978年,因高考的第一志愿没填报妥当,孟德芝与自己的教师梦失之交臂,她也第一次来到了人生的交岔路口。来年的五月份,恰逢母亲从成都蜀绣厂退休,她便接下母亲的工作,跟着大师肖福兴学习专业蜀绣。或许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缘故,初入蜀绣厂的孟德芝就崭露出惊人的天赋:她绣的第一幅作品便在新人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师傅们的认可给了孟德芝极大的鼓励和信心,也埋下了她对蜀绣喜爱的种子。已到花甲之年的孟德芝,仍对当时获奖的经历记忆犹新。她还记得那幅作品绣的是茶花,她兴致勃勃地将工厂奖励的几块钱,全都拿来买瓜子和糖果,请师傅们吃。

孟德芝在刺绣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81年。彼时,成都蜀绣厂正在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赶制巨幅双面绣“芙蓉鲤鱼”。表现突出的孟德芝被工厂破格提拔,与其余几位大师级的绣工一起,绣制这幅巨作。说到这儿,孟德芝展露了非常自豪的表情: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双面绣。说着,她的双手也跟着在空中比划,试图为我们重现“芙蓉鲤鱼”的样子,“那个鱼非常漂亮,栩栩如生的。”

有了“芙蓉鲤鱼”这样的作品,孟德芝慢慢开始牵头绣制“芙蓉鲤鱼”和“牡丹林”这样的经典系列。在天赋和努力的加持下,孟德芝的技艺突飞猛进,掌握了蜀绣130多种的针法,而普通人要做到这一点,则要花费上20年的时间。1992年,年仅31岁的孟德芝便被评选为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记忆中,我学习得还比较顺利,可能在学蜀绣这方面还是有天赋。”

然而,在蜀绣上如此有天赋、事业发展也顺风顺水的孟德芝,也一度有过动摇。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夹击下,蜀绣厂的收益日渐下滑,厂里有不少的年轻人都选择辞职离开。那时,孟德芝那时已经结了婚,“有了小孩后就想挣钱”,她无奈地笑着说:“没办法,我们那个时候是为了生存。”但或许是舍不得蜀绣,又或许是老厂长的苦苦劝说,孟德芝最终还是决定坚持下去,继续俯在绷子前,潜心做蜀绣。

孟德芝作品

中年失业又创业

“蜀绣已融入进我的生命,也成就了我”

2001年,工厂选举孟德芝为工会主席,在未来事业一片向好之际,她却在2005年迎来蜀绣厂要改制、自己要下岗的消息。“那个时候我大概45岁,一下子要下岗,又没什么技术,去扫地人家都嫌年龄大。”思前想后,孟德芝租下了一家小门面,决定出去创业,同时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刚开始只有一两个学生来,门店的收入也十分微薄,甚至一度到了需要借钱来还房租的地步。

孟德芝回忆,那是她最艰难的时候,自己和老公都下岗了,儿子马上要去北京读大学,全部都是着急用钱之际。幸运的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下岗省级大师”这样的新闻题材吸引了一大批记者来报道孟德芝的事迹,也引起了成都市金牛区政府的重视。2006年1月份,孟德芝从金牛区政府得到支持,并很快迎来了第一笔订单,金沙博物院的300个太阳神鸟礼品。

2006年3月份,成都文殊坊要打造历史文化片区,孟德芝作为蜀绣大师也被邀请入驻。同年的10月1日,文殊坊正式开街,孟德芝的工作室也为此举办了一个开针仪式,绣制了一幅几十平方米大、耗时7个月、参与人数多达16人的蜀绣巨作《老成都地图》。每天,孟德芝和其他绣工在玻璃房内,背对着游客绣制地图。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她,也有更多人慕名来学习蜀绣。

在蜀绣工作室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孟德芝再次迎来了又一件大事。201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要做一幅蜀绣作品。孟德芝和团队得到了这个珍贵的机会。大幅的蜀绣作品的制作时间,都要以年为单位,而这幅《秋色高原》留给孟德芝的时间,只有不到4个月。在时间如此有限的情况下,纵使是经验丰富的孟德芝也异常紧张,因为这不仅代表她个人,还代表了整个蜀绣:届时,《秋色高原》要与其他三大绣作品共同登场。

“那时候我们分上下班,但我两个班都要绣,就怕出现问题,觉得没绣好的部分全部剪掉,第二天再重新绣。”在巨大的压力下,孟德芝带着手下的三四十位绣娘不舍昼夜地精心赶制,最后在约定时间准时交付。

《秋色高原》的原作是一幅摄影作品,经过孟德芝和其他绣娘的巧手下,成了一幅7米5×3米4的巨作,油画般的画面色彩丰富,尽显川西高原层林渐染、气势恢宏的景象。即使有《芙蓉鲤鱼》《老成都地图》这样的作品,《秋色高原》对孟德芝而言仍是最重要的作品。至今为止,这幅蜀绣作品还挂在人民大会堂。

回顾整个蜀绣生涯时,孟德芝觉得她对蜀绣的喜爱是不断积累、加深的过程。高考失意时或许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从第一幅作品得到师傅们的认可,再到失业下岗主动重拾蜀绣,孟德芝与蜀绣相互成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互照。“我到现在不是为了生存去绣,而是真正的喜欢,因为它已经融入到了我的生命,是我的一个事业,也成就了我。”

孟德芝团队开发的文创产品

薪火相传

“匠心就是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从当初青涩的学徒,到如今名满天下的蜀绣大师,孟德芝不仅在技艺上变得炉火纯青,还完成了从学徒到师父这样身份上的转变。算上体验课,她教过的学生已上千。可回顾整个学习生涯,除去母亲和外婆的熏陶,对她影响最大的还是肖福兴大师。

从1979年进厂,孟德芝跟着的师父就是肖福兴。在她的回忆里,师父是个非常寡言的人,虽然看起来粗犷,但绣花却绣得很好,有一种巨大的反差感。他同时也是个很倔的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开始评选时,厂里都推荐他去。但因为肖福兴本身已经是省级大师了,他就放弃了这个机会。

“我师父很倔,也根本不会去想这些事情,他做蜀绣就一心只做这个。”孟德芝笑道,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匠心”的说法,就叫绣花匠。所谓的“绣花匠”,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刺绣这做一件事。在孟德芝的眼中,肖师父就是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好的人。“有段时间不绣花的时候,我师父就去工厂里倒石膏像这些,倒得也很好。”

肖福兴大师对孟德芝的影响不仅停留在蜀绣技艺上,也让她考察学生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的性格和动机。孟德芝认为,学习蜀绣首先要喜欢它,也切忌很浮躁和急功近利,否则蜀绣这枯燥而漫长的学习过程很容易就把人劝退了。曾经有学生跑来跟孟德芝说,就是冲着评选大师而来的,她当场就建议学生别学了,“因为成为大师是个顺其自然的东西,不是你来学习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孟德芝发现,学习蜀绣的人群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过去纯粹是为了生存,他们则因为喜欢。”曾经也有个学生让她印象深刻,那个年轻人为了学习蜀绣,同时打两份工,就是为了能够坚持学下去。“因为他不喜欢(蜀绣)就不愿意去摸针,学得也很慢。如果他喜欢就能坚持下来,因为刚入行是挣不了多少钱的。”

为了让蜀绣传承下去,也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蜀绣,孟德芝和她的团队近年也做了不少“破圈”的努力和尝试。在传承上,孟德芝与包括四川大学在内的多所高等院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希望能让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同时,孟德芝也在带中小学的蜀绣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触电”蜀绣,培养起对蜀绣的兴趣。而在市场推广上,孟德芝带领她的团队出品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不论是“熊猫”系列,还是“灯罩”系列,样式和配色上都较为简约,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除此之外,他们还与许多互联网企业互利合作,并做了直播、电商等新型商业模式。“实际上要做的事情还挺多的,不光是技法上,也要以年轻人他们现在的审美和理念来把这个行业做得更大、传承得更好。”

评论 6

  • 花半开 2022-05-09

    发扬工匠精神

  • 宜家的春天 2022-05-02

    做人做事都有一颗匠人之心

  • 叙永县摩尼镇李红村驻村队员殷俊 2022-05-02

    可以,很强势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