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媒体访谈×陈昌凤:“传媒+元宇宙”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封面新闻 2022-11-07 17:23 41925


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媒体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如何融合?智能化会带来哪些媒体伦理问题?进入智能时代,媒体如何做好社会的“瞭望者”?新浪新闻、封面新闻联合推出《未来媒体访谈》节目智能媒体专题,探讨与智能媒体相关的问题。

本期嘉宾: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原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原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办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闻传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亚太新闻传播学会联盟(APCA)主席,国际媒介传播学会(IAMCR)国际理事(东亚唯一)。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重点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等。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历史、媒介伦理、媒体技术变迁。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Hello大家好,这里是由新浪新闻封面新闻共同推出的未来媒体访谈节目。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凤教授,陈教授好。

陈昌凤:主持人好,各位好。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陈教授在研究中国传媒史乃至世界传媒史是非常权威的专家,那么太远了我们就不聊了,我们说说近代的特别是中国新闻的传播历史,您能不能帮我们普及一下?

陈昌凤: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它实际上就是跟中国的叫现代化的步骤是非常一致的。最初的时候就是从物质的现代化,就是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的国人办新闻,以及中国最早的商业化媒体,也差不多是此后起来的。

1890年代就是从维新运动以及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制度现代化时期,就差不多是中国的近代新闻业第二个高点。所以整个中国的近代新闻史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萌芽到发展的过程中间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它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

主持人:现在我们都知道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又更近了一步,大众开始习惯于从自媒体来获取碎片化的信息,这样的改变又推动了什么?

陈昌凤: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整个新闻业的变革,那么在这个变革中间,碎片化是其中一种现象,还有更多的甚至于在内部的结构性的变化。过去我们叫“新闻传播”比较窄,现在传播更宽,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互动、可以分享、可以个人化,到了现在AR/VR技术的进一步推动,有人说现在是Web到了3.0时代,那么它带来的是一个新型的相当于新技术,又驱动了一次变革,这种变革的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快,频率越来越高。

主持人:我们还是要继续请教一下教授,像我们播报新闻,有真实性的,有播报价值的,我们才会把它发出来,这是由我们领导来判断的,那机器是如何分辨哪些新闻,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新闻是无价值的,甚至于说哪些是虚假的信息呢?

陈昌凤:现在的通过智能技术,确实用到信息传播里面已经非常地广泛。那么在使用里面,比如说你刚才讲到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的核查核实,核查一直是人机共同完成的,实际上纯粹的机器核查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核查如果是通过机器的,它会通过数据抓取不断的溯源,就这条信息溯到最源头上,有没有一个可靠的信息源,以及这条信息它的传播路径是不是是一种常见的路径。

那么这个中间如果有一些匿名信息源,或者说不可平常就是不可靠的信息源,他可能就会要进行进一步的核实。

主持人:我们比较好奇的一点是智能算法是如何工作的,比如说我们光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比较抽象,您有没有具体的例子来讲一讲这些先进的算法带来的这些成功的例子?

陈昌凤:自媒体社交平台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算法有很多种,最初的时候叫推荐算法,专门是向用户推荐信息的。随着推荐算法的使用,进一步就是信息的从采集到生成文字或图像或声音,也开始使用算法,所以采集生产到传输各个程序上面都可以用到智能算法。

主持人:我们还是用自媒体平台来举例,您刚才也提到了这种推送给我们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这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永远只推荐给我们这些感兴趣的内容,这是不是就太背离了信息需要被大面积传播的初衷?

陈昌凤:这个话分两层说,我觉得首先现在的信息正在不断的垂直化,垂直类的信息,它最重要的是深,最重要的是细,它可能就可以达到个性化。事实上我们人类目前还很少有完全依赖一个信息平台,一种信息渠道去获取信息的,所以虽然是个人化信息,可能会带来信息茧房会窄化人们的认知和视野。但是从目前互联网的这种发展趋势来说,还没有实证能够完全证明。

主持人:我们既然提到了个性化新闻,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就是个性化,它是来源于用户数据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我们在获取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其实我们的隐私其实也是被侵犯着,比如说我听说这样的一个购物软件,当我们就是聊到某个物品的时候,比如说裙子,等一会您打开购物软件,它就会给你推送裙子。

陈昌凤:现在的算法也好,或者说进行个性化的这种服务也好,它确实是双刃剑。之前有个说法,Tik Tok可以让某些这种活跃的个体,每个人的画像达到上千个数据点,那就意味着你想我用1000个数据点来描述你,那么这些数据点对于这个人的描画确实越来越有层次越来越高级,那么它推荐的信息也越来越精准。你是不是愿意让渡一些隐私,让它得到精准的描述,从而给你推荐你需要的信息,还是说宁愿不要推荐信息,仍要保护自己的隐私?

那么所以所谓隐私,当你不去公开的时候,还是你的,但是你已经在平台在其他的地方去公开的时候,那么这种公开化就有可能把隐私带出来了。所以隐私对于就有了一个层级,对于他人来说、对于个体来说也还是你的,但是对于平台来说,你的隐私就已经贡献给这个平台了。

主持人:除了我们提到的个人隐私,这种先进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不是也损害了媒体的公共性,甚至是公正性的,也意味着就是我们要有条件地去信任或依赖大数据?

陈昌凤:是这样的,公共性确实在社交媒体来了之后,他整个的话语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它的意义都不一样了。但是它这个时代的公共性就是每个人可以在其中发生,个人谈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这种公共性跟过去的公共性是不是也有某种程度的进步呢?

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是要改变我们的观念,也要提高我们的认识。技术飞快的跑了,我们人还停留在原来的观念里面,就会带来一种滞后的观念,滞后的文化,那么这种滞后的文化会形成很多的问题,就是让我们难以快速的跟上技术它带来的这种变化,那么就会形成很多的毛病。

主持人:如何避免算法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个世界固化化,使某些社会问题的程度呈螺旋上升。比如说现在有一些广告系统,它推送给男性的这些高收入工作的机会的频率远高于女性,也就是说男性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更高,然后我们也查了高收入工作的网站,也显示男性的比例要高于女性,这一点再一次被这个算法给捕捉到了,就更多的继续向男性推送这种广告,这样就是一个死循环,而且越来越严重。

陈昌凤:其实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蛮深刻的问题,首先你说的这个问题就是关于算法的偏向的问题,比如说在美工一个家庭共有财产的情况下,丈夫和妻子共用财产的情况下,苹果的那个信用卡给丈夫的信用额度是妻子的30倍,这就是算法它本身实际上它的这种价值观它的这些变量都要通过设计的,它可以有它自己的想法,有它的价值观,有它的偏向。曾经Facebook有一个案例,是它已经跳槽了的一个工程师曝光了说我在Facebook工作的时候,我不喜欢保守派的东西,所以他把他的价值观也嵌入进去了,当然还有用户的这种素养,用户的行为反射到了算法系统,所以在用户行为反射到算法系统里,那就是用户你自己你去寻求了低俗的信息,所以就带来了这个信息更加被推广,更加的大量的去被发送。

主持人:如何避免算法的逻辑被人类破译之后再加以利用,还是拿自媒体平台举例。一些自媒体平台的博主,通过分析和测试出来一套可以驾驭这个算法的秘诀,然后他就用一些比如说高频的热门词语或者是做一些特殊的动作,这样就更多的人会点击进来会看他。

陈昌凤:也说不上算法破译,人类就是要去掌握一定的算法的规律,从而去驾驭算法,之前国内国外都有,就这种情况,比如说用口语化的方式做标题,用问号或者是用惊叹的模式做标题,就能更多的被算法关注到。实际上还存在一个叫算法驯化的问题,算法是不是在驯化我们人类,在规制我们人类,这才是一个最值得我们琢磨的问题。现在有些领域已经明显被算法驯化,比如说时尚。时尚领域它就是要被推陈出新的,就是要有创意的,但是因为它非常依赖数据,通过算法来进行创造新的时尚,真正的有创意的东西被大众化所消解了。那是因为算法驯化了它,所以这个是我们现在的一些问题,有很多技术和人类的这种互相建构还真的是挺复杂的。

主持人:我们来聊一聊元宇宙,就是前一阵子突然被元宇宙比较抽象的概念给刷屏了,我们想问一问元宇宙和信息传播有什么样的关系?

陈昌凤:元宇宙理论上是可以让人类永生,就是你的账号,你的化身可以永生的,没有生和死这样的一个概念。那么所以它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这样一个技术概念,那么它用到信息传播就是有一个特别大的变革,就过去的信息都是通过各种介质传输的,你能知道今天我听了一个广播或者听了一个喜马拉雅,是从声音来的,我今天看了电视,这是视频上是电视来的,然后过去的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某个介质,物理的世界空间里面无法达成的东西,他可以在一种想象的空间里面达成,就相当于它去介质化了,空间完全就打通了打破了原来的比如说国家与国家、原来说国际传播,就是你要进行一个国对另一个国或者是要穿越国界,现在这些你感受不到那个界限,那个空间的那种隔阂没有了,那么国内,从去年到今年,有大量的包括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都已经写了元宇宙是它的重点工作,所以未来是元宇宙是我们离不开的这样一个领域和话题。

主持人:在元宇宙的推动下,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和新闻传播又会发生怎么样的一个变革?

陈昌凤:过去我们非常依赖专业的信息传播,但是从它的形态,它的传播场景,它的信息渠道,它的用户都会在变化。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媒体,早已经在尝试了,比如说在报纸领域,像纽约时报,很早就开始用虚拟技术,来做它的信息传播,然后它可以把那个比如说一些像山上的野火,像一场飓风等等的那样的一个场景,通过虚拟技术的方式把它还原,把它做成冲击感很强的这种东西。像广播电视,比如说BBC,把纪录片都做成虚拟的,所以就可以做历史纪录片,所谓历史纪录片还有历史的人去说话,他只要用真实的数据信息,然后还原历史,所以这些都是在做。那么将来的信息的传播肯定我还要依赖那些权威的信息,或者是那些专业的他能给我带来的这种信息,这个时候你从形态到手段到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最终实际上是要改变这种信息的内在的结构,它都会快速的去跟进。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元宇宙会让用户有一种沉浸感,正在研究的信息传播的手段又会有什么样的创新和创造?换一种方法来讲,未来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新的体验?

陈昌凤:因为这种沉浸感其实带来的是人类的期待是不同的,所以沉浸式的信息是要通过这种共情移情的模式,这个时候信息肯定也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也要来能带动别人共情移情嘛这种方式,至于说终极的元宇宙会怎么样?有一部电影叫Swan Song,这部电影他们说就是100年后的元宇宙的样子吧,就是变成人因为疾病,他物理的身体就要死了,他又舍不下自己的家庭孩子啊,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啊,于是他去跟一个科技公司定制一个跟他一样的那个人,那个人有他的基因,有他的记忆,就除了要充电之外,其他的一切都跟他是一样的,带着你的记忆继续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也许它是在物理空间的,还有是不是在另外一个空间就在虚拟的世界里面,现在需要扩大想象力。

栏目制片人:智惠群

本期嘉宾: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主任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