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新农人沈贤云的“跨界融合”丨我这十年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9-27 09:00 141659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324.2万吨!连续九年,全省第一。2021年的这组数据定格在四川达州的“粮食账本”上时,一大批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也被记住了。大竹县童家镇的沈贤云便是其中之一。他还有一个头衔,就是“种粮大户”。“我从2018年开始回乡种粮,以前是‘会’种,现在是‘慧’种。”沈贤云说。

从“会”种到“慧”种,这一字之差,是天府粮仓“新农人”沈贤云的真切感受,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的四川践行。

  沈贤云为花椒修枝 李相芬 摄

卖农机十余年

他发现“种粮更有奔头”

中秋刚过,大竹县童家镇稻椒现代农业园区内,收割机在稻田中留下的轨迹,形成了一道道优美曲线,与山间被“剃头”的花椒树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幅山村美景。中秋节前,园区内的水稻和花椒,均已颗粒归仓。若晴好天气较多,只需再等两个月左右,稻田里预留的谷茬,还能再产出一批“二季稻”。花椒树被“剃头”后,第二年的产量会更高。

园区内设有专门的加工厂房。每年花椒成熟的季节,生产车间便会热闹起来——数台功能各异的机器不停运转。连枝叶采下的花椒被运送到车间内,投放到烘干房内作烘干处理。烘干后,“干花椒”通过果枝分离机分离出果、叶、梗,花椒果被精处理后打包送往冷藏库保存,叶梗则被专门的机器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经过“生物质颗粒燃烧机”提供给烘干房使用。

  采收的花椒将送往烘干房进行加工 李相芬 摄

这片产业的经营者,便是沈贤云,一个土生土长的童家镇人。早年,沈贤云曾在重庆一家农机公司做销售,还当过“销冠”。此后,沈贤云在重庆、河南做起了农机代理销售,并创立了自己的农机公司。在外打拼十余年,沈贤云总想回到家乡。在生意场上,沈贤云通过与种植大户的交流,结合农机销售指数,判断现代农业将蓬勃发展,遂决定“回老家搞农业”。

2018年,经过市场调查和回乡考察,沈贤云成立四川润童农业公司,在老家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水稻、花椒。4年来,沈贤云实现千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出花椒“循环农业”。2020年,沈贤云的农业公司荣获“达州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大竹县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评为“达州市2020年十佳种粮大户”。

  沈贤云指导技术人员开展农用无人机维护

走“跨界融合”路

人工耕种变“智慧”耕种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农业基础薄弱、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方式也以人工耕作为主,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积累了丰富的农机销售工作经验后,沈贤云特别擅长农机农艺融合应用。2021年,沈贤云先期发展的水稻实现耕、种、管、收、烘五大环节机械化,同年,花椒树开始进入成长期,年利润达到160万元以上。

“我们公司现有拖拉机4台,农用无人机8台,烘干机2台等设备。”沈贤云告诉记者,公司目前自行种植九叶青花椒1100余亩(2022年套种大豆1100余亩),优质水稻1000余亩,农业社会化各环节服务累计约30000余亩,设施农用地6.36亩。一年能解决1.8万人次当地用工。此外,公司还参与天星寨和印盒村壮大集体经济建设,为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12万元。

  用青花椒叶梗制成的生物质颗粒

投资农业初步见效,但沈贤云并未就此满足。“规模化、机械化,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保证粮食产量,降低生产风险。”沈贤云说,“但是,受地形、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川东深丘地带的传统水稻产业想做大做强,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往‘小而精’的品牌化方向发展。”

“水稻种植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用优质谷种提升品质,用技术手段保证绿色生产,再通过营销把口碑和品牌打出去。”带着这样的想法,沈贤云开始引进多种水稻进行试种,以选择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推广种植。目前,园区已引入黄板、紫外线杀虫灯、生物质农药运用技术,并在稻田边种植绿色防控作物,保证农产品的“绿色质量”,打造特色品牌。

  沈贤云带领农民用机械栽种水稻 李相芬 摄

园区带动

帮助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沈贤云深知当一位农民的不易。

“搞农业要想长盛不衰,业主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沈贤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在种植、采摘等繁忙时节,四川“润童”农业公司的用工可达180余人,“一年支出务工费近60万元”。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竹县童家镇稻椒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种植优质水稻1万余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7600亩、花椒1100余亩、果树2000余亩、吊瓜500余亩,发展水稻制种900余亩。2021年,仅花椒一项,实现产值165万元,吸纳周边群众3000余人就地务工,此外还新发展辣椒700余亩,帮助椒农户均实现增收5000元。

“产业走上正轨后,我想通过‘订单式农业’的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沈贤云说,这种模式下,公司可以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帮助农户联系收购商,对产出的花椒进行回收,在技术和销路上提供保障。

除了“流转土地+务工”的帮扶模式,沈贤云还在当地招募农民进入他的农机公司,学习农用无人机、步进式插秧机等农用机械操作。“‘农民有技术,增收有支柱’,通过田间地头的技术培训,能改变农民的传统习惯,促进农业现代化。”沈贤云介绍,农忙时,农用无人机操作员每天的收入能达800元左右。

作为大竹县农机协会理事长,沈贤云还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农机的推广普及。“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培育出更多的致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型农民’,未来的路,还很长。”

评论 7

  • fm1778061 2022-09-28

    现在种田都讲求科学智慧。

  • 大圣1088289 2022-09-28

    为你点赞

  • 春天有春天的好 2022-09-28

    加油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