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一周年|四川:课后服务百花齐放,校园主阵地进一步巩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8-04 14:44 143450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实习生吴艳丽

每周学科类作业不得超过70%、实践探究类作业不得少于30%、探索推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去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从作业内容和总量入手,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彼时,“双减”政策刚出台半年,许多工作正拉开大幕......

打造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实现体教融合;组织“辣味”电话测评,打造“原味”课堂竞教;开设劳动实践、艺术体验、社会探究等特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双减”落地一年,四川各地各校课后服务百花齐放,校内课程多点开花,不断探索出一系列全新育人模式,“减负增质”成效满满。

成都市: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成都市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课后服务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的通知》,构建课后服务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课后服务生均财政补助在现有平均140元/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据悉,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收费标准,规定课后服务财政投入不足部分,按照“家长自愿、成本补偿、非营利性”原则,确定服务性收费标准不高于每生每月200元,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免费用。目前全市23个区(市)县全部建立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四川天府新区:

奥运冠军来上课 健体强心全面发展

四川天府新区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机制、理念、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广纳包括奥运(世界)冠军在内的140余名顶尖人才,整合115家校外专业机构,形成以体育冠军为引领、体育教师为主体、专业人才为特色的1800人的共享体育教师队伍,构建覆盖29个奥运项目、9个非奥项目和10个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体系,提供400余门课后服务课程,打造体育教师共享中心。

此外,天府新区还创新体育师资“区管校用”机制,开发“天府共享体育”信息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实行排课走校,建立单校任教与多点执教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探索周末、假期托管服务,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运动需求。

成都龙泉驿区: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素养

蜀绣、川剧、舞狮、面塑、蓝染……成都龙泉驿区在全区67所义务教育学校开设了50余门传统文化课程,极大丰富了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聘请非遗传承人、高层次艺术人才等校外专业人员近400人深入学校授课,实现每校设置1名文化辅导员、1个艺术工作坊,帮助培养特色文化艺术教师,指导开设多门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和学生兴趣小组活动。

其次,龙泉驿区还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在课后服务时段组织师生到校园周边文化旅游场馆,开展沉浸式、探究式、项目式课后服务活动,全面丰富育人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素养。

广安市:

“辣味”测评直面问题 “薄弱学校”一对一帮扶

广安市通过“辣味”电话测评、“原味”课堂竞教、“酸味”“薄弱学校”、“真味”课题研究四方面推动“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组织“辣味”电话测评。每月在各县(市、区)、园区和市直属学校随机抽取20名家长,通过电话测评的方式,从教育教学、作业设计管理、教师专业化水平、课后服务、家校育人5个方面了解学校“双减”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打造“原味”课堂竞教。坚持学段、学科、课题及竞教教师“四个随机”,综合区域、年龄、职称等因素随机抽取学科教师,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全员教师抽签竞教”。

评选“酸味”“薄弱学校”。即每月各县(市、区)、园区按辖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10%评选出“双减”工作“薄弱学校”。由市教体局组织3名教研专家、12名专职督学分3组赴“薄弱学校”一对一指导帮扶。

开展“真味”课题研究。重点围绕“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课后服务、中考命题、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校外培训治理等方面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眉山市:

立足乡土、乡情、乡味 开发特色劳动课程

眉山市彭山区观音小学结合“乡土”“乡情”“乡味”等元素,开设劳动实践、艺术体验、社会探究3大类主题,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全校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9.8%,教师全员参与。

开设“乡土”劳动实践课。依托学校的智慧田园、乡土文化陈列室和乡村体验厨房,开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实践课、农事种植实践课、创意编织课、我是非遗传承人等10门实践课程。

打造“乡情”艺术体验课。利用校内外资源,成立了16个社团,外聘5名专业教师结合民调、民音、民俗,开设非洲鼓、民谣吉他、民族舞蹈等专业特色课程。

开展“乡味”社会探究课。制订学生“六年六个一”成长计划,即:徒过一次步、翻过一座山、蹚过一条河、种过一亩地、上过一次台、进过一次馆,拓宽学生课外活动领域。另外,每月再组织开展一次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

绵阳市:

以农耕文化为本底 为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绵阳市盐亭县洗泽小学开发农耕文化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因地制宜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教育。

盐亭县洗泽小学在校内创建农耕文化馆,目前,学校建有农耕文化馆50m²共1个展厅和1个室外展示角,展出农耕用具4类70余件。其次,学校打造了农耕文化长廊和文化墙,包含了家乡田园风光、二十四节气、智慧农谚和结合生产生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4个板块。另外,学校还成立农耕工作坊,设置了农耕创意剪画、农耕科技等课程。

农耕创意剪画课程中,学生使用超轻黏土和卡纸制作创意粮食画、捏造不同季节的农作物;刺绣课程围绕24节气绣出各节气的典型性植物图案;农耕绘画课程围绕24节气、农作物、春种秋收等景象开展绘画,书法对24节气知识、农业谚语、诗句进行练习与创作;农耕编织课程采用传统编织方式,编织农耕用的篮子、筲箕等。

(图据网络)

评论 6

  • fm2128433 2022-08-07

  • 喷喷喷喷喷喷喷 2022-08-04

    双减

  • 似水年华 2022-08-04

    哦哦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