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川鱼”发展 盐亭县为渔业养殖装上“智慧大脑”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8-01 21:19 171286

封面新闻记者朱珠 邓景轩 见习记者 谭羽清 实习生 史雨昕 制图 苏佳馨

7月中旬盛夏初到,在绵阳市盐亭县的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苍翠的群山环绕着成片的鱼塘,阳光洒在水面上微波粼粼,偶有鱼儿游动时激起水花,让正在半空中盘旋的白鹭伺机捕获,宛然一幅“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生态画卷。


养殖技术人员郭阳光正顶着烈日,走在鱼塘边的小路上,他在手机上操作一番后,水上的增氧机立马轰轰作响运转起来,“监控到这个鱼塘有点缺氧,最近天气太热,需要随时保持供氧充足”。

从靠天靠眼的传统养殖方式到智慧化系统的逐渐覆盖,近年来,盐亭水产养殖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效控制了养殖风险,如今单亩产量对比以往提高了近3倍”,郭阳光感受到,数字化下沉到乡村,成为了渔业发展的新动力。

远处,中国西部梓江鳜鱼智能化繁育中心正拔地而起,作为当地的“金字招牌”,梓江鳜鱼曾一度面临繁育困难问题,“智能化繁育若成功不仅能让这一地理标志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将助力全国渔业的发展”,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主任、教授姜俊说。

从靠经验到看数据

盐亭水产养殖搭乘“数字快车”

鱼塘、亭榭、果园……新农村风貌在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内遍地开花,连房子也装点着“年年有鱼”的特色年画,寓意着幸福的鱼米之乡。多年前,这里的村民以养鱼为生,但随着养殖成本提高和现代化技术变革,散户养殖单产低、规模小、销售受限的弊病凸显。

“特别是一旦出现问题,损失比较惨重”,郭阳光回忆,因为溶氧监控不到位,村民老杨家的鱼塘曾经一夜之间损失了4万斤鲈鱼,当时一斤鲈鱼售价20元左右,相当于一家人几年赚的辛苦钱一下就亏空了。

2013年盐亭县开始规划建设现代水产园区,村委会统一流转鱼池,公开发包给业主,业主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了规模化养殖,从小而散,到大而精,延续当地特色的渔业,带动农民以渔致富,水产强县雏形初现。

90后的郭阳光一年前来到村里,作为一名水产系大学毕业生,他将梦想寄托在了这一池池鱼塘里。

乡村的生活辛苦却充实,每天早上5点起床巡塘,处理各种养殖技术问题,“以前干养殖给鱼喂食、增氧都需要人工,费时又费力,一到夏天几乎每天都要头顶烈日,在鱼塘来回巡查”,园区逐渐引入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管控系统后,郭阳光的工作也变得高效起来。

“各处都有红外线监控探头,特别是晚上把手机打开点一下,看看塘子里鱼的情况如何,再看看分析报表”,郭阳光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掌握一些关键指标。

从“靠天吃饭”到“用数据说话”,在园区的展示大厅内,郭阳光指着数字化大屏说道:“这个‘智慧大脑’正记录着我们每一个鱼塘的情况,从育苗到出塘都可追溯,一个鱼塘投入多少能产出多少,整个过程都清晰可见”。

通过数字化规模养殖,如今郭阳光负责的鱼塘单亩产量从1000~2000斤提高到3000~6000斤,他所在的公司还雇用了当地村民,教他们使用数字化设备更好的打理鱼塘,“我们一家人每个月不光有几千元的收入,公司还给我们购买了社保”,村民陈大爷说。

建设智能繁育中心

助力“梓江鳜鱼”产业化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如今已建成了以巨龙镇胜利村、梓水村、钟沟村为中心的集中连片标准化鱼池3000余亩,成为了四川省最大的淡水鱼集中养殖基地。

在园区外侧,横穿而过的梓江孕育着一种优良的地方种群——梓江鳜鱼,202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也是园区内的主导品种。

“我们这里俗称它为‘母猪壳’,因其肉质鲜美、无肌间刺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郭阳光告诉记者,其实长期以来,种质退化严重、饲料驯养标准化较低、专用配合饲料起步晚等问题都制约着梓江鳜鱼产业化发展。

除了依靠养殖技术的支撑,如何利用数字化来打破局面?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在装上“智慧大脑”的尝试后,正在建立一个梓江鳜鱼智能化繁育中心,整个工厂将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四川农业大学与四川渔光物联技术有限公司为整个“数字工厂”提供了设计和技术方案。

“智能繁育中心对鳜鱼养殖产业最具价值的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自动控氧、控温、控水质和精准投喂”,渔光物联将通过无线传输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开发技术集成一批物联网设备,实现水质监控、设备控制、智能投喂等,使养殖过程更系统化、直观化、真实化,实现全程设备数据可视化。渔光物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把大农业中的不确定性做得相对确定”。

传统渔业数字化升级

将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行业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场景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在水产大省四川,“数字渔业”正改变着水产养殖传统模式,是水产生产走向精细管理的标志,特别是智能化繁育中心的建设,对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物种,加快“川鱼”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繁育中心提供的环环相扣的数字化控制将为鳜鱼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大大提高其生长效率。原来在梓江可能要发育3~5年才会性成熟的鳜鱼亲本,在这里1~2.5年就可能完成性成熟,还能产下质量更高的鱼卵”,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主任、教授姜俊对即将竣工的智能繁育中心期待很高。

在姜俊教授看来,技术是相通的,数字化繁育中心的成功运作,会对全国渔业的发展有所助力,“鲟鱼、鲈鱼等特种鱼的养殖都可以借鉴其运用的技术,特别是繁育中心运用到的‘控氧’技术,的确能够保证我们水生动物最佳的一个氧气环境。”

调查显示,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的一线工人平均年龄为55岁,该年龄在其他行业属半退休状态,但他们却是水产养殖的中坚力量。姜俊教授认为,“只有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才能维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这个行业,吸引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同时也能减轻老年工人的工作强度。”

评论 4

  • 苏记说事 2022-08-02

  • 崩布巴姥爷2128086 2022-08-02

    看看热闹

  • 三台潼川镇胜丰村张宜乾 2022-08-02

    盐亭县川🐠飞起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