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飞机维修“能工巧匠”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实训基地”落户成都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7-15 19:51 32601

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 实习生赵丹妮

7月15日,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实训基地授牌仪式曁《共建国产商用飞机维修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成都市双流区举行。

活动现场,依托中国商飞大飞机示范产业园,实现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实训基地、国产商用飞机维修技术人才培训基地、高校联盟航空英才实训基地等3个人才培训基地同步落地,助力双流探索建设为国家级航空人才培训基地。

值得关注的是,双流同时也引进了一批高能级“智囊团”,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和中国航空航天工具协会等机构,不断满足航空产业链人力资源需求,培养飞机维修领域的“能工巧匠”与“大国工匠”。

活动现场

高能级“智囊团”

航空业大咖“牵手”双流

这是一次航空业的“大咖”与双流的亲密合作。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实训基地”在双流区正式揭牌,意味着中国航空学会成为双流的高能级“智囊团”。

中国航空学会是一家什么样的组织机构?据悉,中国航空学会成立于1964年,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依法登记成立并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接纳的全国性的学术性非盈利法人社会团体,有来自全国航空科研机构、工业制造、维修检测、航空运营企业以及航空高校等在内的270多家单位会员、12万余名个人会员,其中,拥有超过1000名具有正高级以上职称的高级会员。

此次“借智”,建设实训基地,能为双流带来哪些人才?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在致辞中重点提到三种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备相应职业资格、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能够代表我国航空科技发展水平的专业型人才。

林左鸣表示,下一步,学会将以基地为平台,围绕我国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合作。今年9月,学会就将在双流举办“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打造航空维修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也正在探讨将航空技术人才培养的年度会议放在双流,形成可持续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拟落地双流,吸引全球先进的民航维修供应商通过线上及线下的方式参会,探讨新技术、新商机,稳步推进和完善国内外民航维修产业链发展。

除了中国航空学会,成立于1984年11月的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创始于1981年的中国航空航天工具协会,这些“老牌”资深实力机构也来到现场,与双流区“牵手”合作。

校企地合作

聚焦国产飞机

七方联合培养飞机维修人才

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建国产商用飞机维修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在现场签订。

这是一次七方联合,以成都市双流区为牵头主导,以航空学会、航空教育学会、航空航天工具协会为行业指导,充分发挥中国商飞四川公司为国产商用飞机的链主企业、成都航空为国产商用飞机ARJ21首家运营商、以天立时代航空科技航空维修培训机构的协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协议聚焦的是“国产商用飞机”的维修技术人才培训。

近年来,随着国产商用飞机的快速发展,对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攀升。有行业专家预测,未来3到5年国产商用飞机维修技术人才需求人数每年的缺口会有5000到8000人,未来20年还需求人数将达到10万人以上。

作为该培训基地的承载机构,天立时代航空科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组织专业的教研团队研发“定制化ARJ21导入课程”,填补国产商用飞机普及性、导入性课程的空白,为国产飞机航空技术人才做导入性、普及性培训,通过本轮教学活动,形成一套全国独有的“飞机维修执照(TA)课程+ARJ21导入课程”培训体系,力争在3-5年建成国家级航空人才培训基地。

七方合作培养航空维修人才

人才产教融合

组建“高校联盟航空英才实训基地”

除了政府与企业,活动现场还有一批重要参与者:高校。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等高校的负责人来到现场,他们将与政府和企业一起,组建“高校联盟航空英才实训基地”,为更多学生提供“实战”机会。

成立高校联盟,是双流区加强院校企地合作,促进航空人才产教融合的一个创新之举。

今年6月,双流航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给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发来邀请函,这份邀请函充满了“诚意”。

邀请函中写道:“双流拟向贵学院提供2个CCAR66R3维修人员执照(TA)培训免费名额,进一步支持高校学生在双流开展航空维修技术培训,同时共同打造航空维修人才实训基地。”

面对橄榄枝,高校积极回应。实训基地将使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生产型、真实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共享性”特征。

数据显示,目前双流全区已集聚各类人才40.2万名,位居全省行政区第1位;聚集191名高层次人才,其中“两院”院士团队9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1个,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