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名物写作与博物精神 鲁奖作家陆春祥由浙入川谈“笔记新说”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7-13 21:18 7539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笔记体是中国传统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体裁,佳作甚多,在历代都拥有众多读者。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陆春祥特别热爱笔记作品,并以现代思维重述古人故事,写出了一系列“历代笔记新说”作品,赋予古代笔记更多时代性和新鲜感。7月13日下午,陆春祥来到成都一家书店,与读者分享他的写作心得。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作家蒋蓝,李银昭来到现场,分享各自对陆春祥作品的阅读感受。

以“长期工”而不是“临时工”身份

“寻找”一部典籍、一个古人

陆春祥重点分享了两部新作 《云中锦》(广西师范大学)和《天地放翁—陆游传》(作家出版社)写作背后的故事。《云中锦》是陆春祥“历代笔记新说”系列的第七本。此前已出版《字字锦》《笔记中的动物》《笔记的笔记》《太平里的广记》《袖中锦》《夷坚志新说》六种。

在《云中锦》中,陆春祥选中了9部经典笔记体作品:《酉阳杂俎》《梦溪笔谈》《避暑录话》《夷坚志》《武林旧事》《南村辍耕录》《郁离子》《闲情偶寄》《子不语》,以及他们的作者段成式、沈括、叶梦得、洪迈、周密、陶宗仪、刘基、李渔、袁枚。陆春祥从长短不一的正史、详略不等的传文,以及各种笔记中的趣闻记录中,勾连挖掘,沙里淘金,把九位笔记作家和作品勾连起来。

在当下,对历史人物、典籍的阅读和诠释性书写者有很多。在蒋蓝看来,不少人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看古书看得很笨,写文章引用典籍总是大段大段,引文很长,却缺少自己对古籍的消化,没有转化成自己的精神养料,但陆春祥很好地规避了这样的问题。

蒋蓝还提到一种叫“名物写作”的传统文学体裁。大概就是,根据古人的笔记、出土文物、史料等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写作。在当下世界,要写好“名物写作”,还特别需要吸纳西方思想界常见的“博物”精神,就是对天地、自然、景观的深度研究精神。这样以来,名物写作+博物学精神,就能融合出一种崭新的写作观。我认为,陆春祥的写作就是这种写作。

在谈到写作《云中锦》思路时,陆春祥用了“寻找”作为阐述的关键词。他说,自己对一部典籍和一个人物的寻找,是以“长期工”的身份,而不是“临时工”的身份。此外,他还提到,对一个古代人物的写作,要有能力“拎起来,而不是兜起来。要特别善于精炼,尤其是跟现在的联系,而不是什么信息都要写进去。”

作者与陆游同属陆氏宗亲

将陆游“入蜀记”当成其传记重点写

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传世作品数量较多,为其作传者众多。为了写好《天地放翁—陆游传》,陆春祥在集中阅读陆游全集、各类陆游传、陆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广阔的南宋为时代背景,以大量宋代及以后的笔记为参考,并实地考察寻访陆游出生地、重要任职地,走访陆游后裔,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写作特点,对陆游的诗文作精细分析,将诗文巧妙融入传记中,努力为读者展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陆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春祥为杭州桐庐人,据桐江陆氏宗谱记载,桐江陆氏为陆秀夫后裔,而著名南宋史学家邹志方先生就认为陆秀夫是陆游六子陆子布的孙子。无论作者是不是陆游后裔,都和陆游同属陆氏宗亲,这种天然的亲近感,促使陆春祥努力从史料、谱谍中挖掘真相,尽最大程度还原人物的真实性,力求使作品比其他版本的陆游传有所超越。

写《天地放翁—陆游传》的过程,对于陆春祥也是一次“寻找”之旅。陆春祥特意走了一趟陆游的入蜀之路——由杭州到崇州、万州、重庆,再到成都,并把“入蜀记”作为《天地放翁—陆游传》中最为重要的书写部分。

宋绍兴四十年(1170年)夏,46岁的陆游前往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担任通判。陆游携众家眷由运河转入长江,逆水而上,157天行路5000华里。进入蜀地之后,他又兜转多地,继续着不太顺利的仕途。这一次出仕,是陆游人生的重要转折。陆春祥在《天地放翁——陆游传》序言中以给陆游写信的口吻写道:“这一入蜀,就是长长的八年。幸好,您有南郑八个月的从军经历,与金人面对面,您的志向,您的抱负,都在南郑得到了尽情释放。此后,南郑时间,如同您与唐婉的爱情,深深浸入了您的骨髓,伴您至终身。”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