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独家|《戴卫书法篆刻选集》出版:以刀代笔六十载,方寸之间天地宽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7-01 16:15 63619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作为中国画坛罕见的艺术全才,四川著名艺术家戴卫在绘画、书法、篆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近日,在戴卫80寿辰即将来临之际,他所著新书《戴卫书法篆刻选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隆重出版。封面新闻记者对这本292页的巨著先睹为快,该书囊括了戴卫书法篆刻的得意佳作,包括书法、绘画作品等在内的篆刻、注释和讲解等边款艺术。

戴卫

《戴卫书法篆刻选集》

要“中得心源”

文史、哲学、金石、书画缺一不可

戴卫儿时自学绘画并以出众之才扬名蜀中,他少年时长于西画,青年时为茅盾、巴金、沙汀、艾芜、马识途等著名作家绘制小说封面和插图,壮年时变法专攻水墨。戴卫认为,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师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师古人”即研究传统,包括世界优秀绘画传统;“师造化”即研究生活、研究大自然,能否“中得心源”,这就得看你自身的学养,在这一领域文史、哲学、金石、书画缺一不可。而治印也是通往“中得心源”的必要途径。

自习画以来,戴卫也一直坚持篆刻创作。虽说诗书画印中,印排在最后,但治印在很多书画家眼里却看得无比神圣,学金石书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篆刻。戴卫曾说,“而今想起来,如果说我的画作还有点中国画的味道,是因为书法和篆刻的修习,使我深深领悟到中国画要素——线的精神和笔墨的内涵,以及金石的美学奥妙。”此外,戴卫收藏古印成痴,每方古印都能把玩半月之久,以此能使自己和古人进行最直接的对话。

50岁重拾刻刀

70岁后如蒙童般发奋学习

虽然早已名震华夏艺坛,但戴卫仍然对艺术的追求仍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其谦卑态度足以让后生晚学所敬仰。他在《戴卫书法篆刻选集》自序里有这样一段讲述:“我已经年近耄耋,但始终没有把字写好。我二十岁开始学习刻印,五十岁后重新操刀篆刻且犹爱边款,之后我开始做《花甲功课》,六十岁以后又做《七十补遗》。回头一望,深感甚是无知。我和我的学生,在学习书画与篆刻艺术的过程中达成一致,先求同,后求异。认真临写碑帖,描摹古人印章。先求平正,再求险绝,又复归平正。”

《七十蒙童》

《七十蒙童》是戴卫篆刻的代表作之一,他笑言七十岁后才开始像蒙童般发奋学习,而这些折子本都是他的“作业本”。“岁数越大,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越多,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戴卫对学习的认真和勤奋从他聊的一桩琐事中可见一斑,“每天我七点起床,吃过早饭后八点半上楼开始工作,一直到十二点半阿姨喊我下楼吃饭,四个小时须臾而过,我还很纳闷,怎么才吃了早饭就吃午饭哦!”

书李白诗 四条屏

有时一天连刻三方

就像吃饭喝水是生活必须

治印是件很费精力、体力与眼力的事,尤其对一位老人更是如此。戴卫本来打算70岁封刀不再刻印,2016年北京一位老友却请他刻一方印,他碍不过情面只得应允,没想到这一刻就一发而不可收。“吴昌硕七八十岁在刻印,齐白石八九十岁也还在刻印,他最后一方印上刻着,行年九十四,这让我特别感慨。我有时候一天连刻三方,说来也怪,我是老花眼,看书一个小时就会累,可是刻印半天功夫竟一点都没感觉。”

《诗魂》尺寸:高二百五十四厘米,宽二百五十四厘米。款识:诗魂。乙未初夏。风骨堂主戴卫。

戴卫对篆刻的爱只有付出,不图回报,“我把很多时间和金钱都花在印章上,可完成的作品绝不出售,甚至有人说我走火入魔了。其实我心里明白,一个画家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画家主要是把自己的艺术搞好,有衣穿有饭吃,有条件作大画就很幸福了。”还有人建议戴卫应该安享晚年,好好休息,不要把太多精力花在工作上,可他却笑着说:“每天画画、写字、治印就像我吃饭喝水,早就成为生活之必须,只要一天不做这些事,我就心烦难过。劳动很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有没有反响并不重要,唯有踏踏实实地劳动才能让人身心愉悦。”

赋予印章以生命

以刀代笔刻满人生感悟

戴卫的人物画,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融理性思考与感情表现于一炉,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画坛上另辟蹊径的哲理型画家,而他也将自己的不少人生感悟和艺术感言以边款的形式篆刻于印章之上,仿佛被赋予生命似的,他的每块石头都有话要说。

戴卫所刻的《今世古人》边款为:“今世乃现代,古世乃传统,自古中国文人习古,摹古,玩古,好古,将古人云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古人朴厚,今人机巧,愚以为人生沧浪,厚为佳,还是做今世古人吧。”

《一生一事》的边款为:“愚一生仅作书画一事而矣,我应为她付出一切,并以此努力终身,为做好这一件事而奋斗。”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的边款为:“中国画画家多为大气(器)晚成者,齐白石、黄宾虹均于古稀乃至耄耋之年,作衰年变法,其变成功之后,才有今日之二位大家可言,而变法成功取决于天赋、勤奋和人生学养,所以中国画不仅是功夫型绘画,也是学者型艺术。”

(左)观世音造像边款:南海观世音,庄严手持瓶。悠(忽)妙色相救苦渡众生。辛巳十月十五日,为怀念母亲,刊此以记之。风骨堂戴卫。(右)佛造像边款:此龛颇有北魏之风也。辛巳深秋合十。戴卫。

(左)松风边款:松风。己卯岁末于风骨堂。戴卫。(右)锦里边款:锦里。九九年。戴卫。

业内关注

《戴卫书法篆刻选集》呈现艺术大世界

《戴卫书法篆刻选集》的出版也是近期本土书画界的一件大事,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著名书法家邓涛为该书出版撰文:“戴卫先生印从书出,复以书入边款,边款艺术与篆刻艺术相浑融,宏富浑凝精微,我意先生秉持边款艺术之自觉乃篆刻艺术巨擘赵之谦后罕见其匹,其痴其执未见他人者也!边款艺术,在先生,不止边款,而是艺术的大世界……”

款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令伟副教授在评论文章中说,戴卫先生以绘画造诣蜚声画坛,同时精研书法和金石篆刻,是当代国画大家中鲜有的能够融通诗书画印之人。先生深谙章法妙处、画法精理,主张“印从书出”“以书入画”,熔学养品格、艺术精神、技法巧思于一炉。绘画中有金石,金石中有书法,书法中有绘画,禅意与诗境相通,精神与技法相融,炉火纯青,令人惊叹。

《戴卫书法篆刻选集》自序

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不仅同源而且同宗。中国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所谓书就是画的符号化,画就是书的形象化。从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了殷商的金文、甲骨文,秦汉的篆隶,以及东晋王羲之父子的行草,才有了唐代绘画中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类的绝佳用笔,才创造了今天以线造型为基调的中国绘画,每次书法艺术的发展都会带动中国绘画的发展。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顶峰,“苏、黄、米、蔡”也集中国书法之大成。特别是苏东坡,他倡导的“文人画”至今仍在发展中,这就更加密切了书与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要说金石,那就更早了。甲骨文上的凿痕,殷商以来的青铜器铭文,以及封泥、古玩等统称金石。后来人研究它们的学问叫金石学,并使其成为中国文人必备的审美学养。

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都是功夫型的艺术,它们的核心就是笔墨精神。一支笔的笔腰、笔尖、笔根都有不同的功能,而且各具丰富的表现力。再加之水和墨的巧妙运用,更是千变万化。古人总结的“中、侧、藏、露”“枯、湿、浓、淡”等正是中国书画在用笔上的共同规律和法则,但是至高的境界都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到达。

我历来主张“以书入画”,从历史角度来看,能名垂画史的大画家都是有成就的大书法家,如苏东坡、米芾、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金农、郑板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胄、陈子庄等。他们因为勤于书法的习练,找到了毛笔引领水墨在布帛上留下的千奇百怪的变化,最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那一瞬火花。这种火花,是前辈大师终生的辉煌,是他们独特的风格和绝招。

无论中国书法与绘画,我都认为“神形兼备”为上乘。神就是用笔的力度和韵味,形就是造型的能力和方法,练就这些书法的用笔者,其造型方式与没有练就书法者大不相同。前者是艺术,后者是模拟和复制。画家有了“神形兼备”的能力,才可能作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逸品——中国绘画的巅峰之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照耀中国书画现实与未来的一盏熠熠不灭的明灯。

如前所述,中国书画艺术里唯有千锤百炼的笔墨功夫最能表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国人审美的哲学意识,因此毛笔的使用沿袭至今。严格地讲西方没有书法艺术(除阿拉伯文有类似艺术外),西方的绘画大多以扁平刷笔进行平涂。所以有人说,中国画画的是哲学,西洋画画的是科学。由于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哲学思想,我们具备有异于外域的伟大坚定的文化自信。

我已经年近耄耋,但始终没有把字写好。我二十岁开始学习刻印,五十岁后重新操刀篆刻且犹爱边款,之后我开始做《花甲功课》,六十岁以后又做《七十补遗》。回头一望,深感甚是无知。我和我的学生,在学习书画与篆刻艺术的过程中达成一致,先求同,后求异。认真临写碑帖,描摹古人印章。先求平正,再求险绝,又复归平正。我习字、治印只是为了滋养我的绘画,比如《诗魂》,它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算是一种尝试吧。另外,随图册编入了我在峨眉山、黄山等地的部分写生作品。在这里,我将自己不成熟的作品(但也是我的心血)展示给各位朋友和专家,希望得到你们的评鉴。谢谢!

2021年春于风骨堂 戴卫

艺术家简介:

戴卫,一九四三年生,四川成都人,斋号风骨堂。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西蜀印社名誉社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