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特别报道丨从贫瘠山村走出的高校老师马上:我的进步发展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7-01 11:25 66742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周钰 受访者供图

马上的老家在四川仪陇一个乡村。至今,他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天往返10公里上学的情形;高中转学到攀枝花,考上西南科技大学。然后,在电子科大胡剑浩教授的资助下读完了博士,然后进入到电子科大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目前任研究员。“回顾这30来年的经历,我从贫瘠山村走出最后到985高校任职,深切感受到了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我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就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马上

少时求学路 每天往返10公里

“我家住在一个山脊上,在那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生活,完成了极为艰苦的基础教育。”马上的老家,在四川仪陇。“小学一二年级在我们村的村小读书,由于师资匮乏,我记得同一个班既有一年级、也有二年级,老师上完了一年级的课再上二年级的课。”

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把他转学到了邻近的大罗乡读小学。每天上学,单边路程5公里,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则需要往返20公里的山路。“那时候小,没有感觉到累。”即便如此,童年的时光还是很美好的。

转学到了大罗乡,那里没有初中,马上只能在大罗小学办的“帽子班”读初中。“坦白讲,在我的小学初中阶段都不算好孩子,特别调皮淘气,也没有好好学习,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初中二年级才加入团组织,这已经很落后了。”初中三年级最后一学期,父母在关键时候又将他转学到他姐夫任教的合作乡,那里同样没有初中。“但是,在一次普通考试中我考得极差,突然觉得学习很差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那一刻开始我应该是长大了。”从那一次后,马上在有限的几个月时间重新自学了初中所有课程,在1994年,超过录取线十多分考上了仪陇县中学。

高中求学路 校长办公室争取来的读书机会

1997年,在高考前几个月,马上一家迁到了攀枝花。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要到哪里上学,但是他很想上好高中。于是,他直接冲进了校长办公室:“我要读书。”可能是这股执拗劲感动了校长,给了他一次机会。“校长说,只要我参加攀枝花统一考试能考到学校前80名,就让我进去读书。”很幸运的是,命运又一次善待了马上。在距离高考还有4个月的时候,转学到了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

因为转学、学习进度不一致、环境适应时间短,马上当时的体重一下瘦到了80斤。但是他扛住了压力,靠着自学,在高考时考上了西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成为该专业的首批学生。

在大学时,马上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爱人陈红艳女士。两人不仅是同班同学,还在2001年毕业时都选择了留校任教。在妻子的鼓励、坚持下,夫妻俩于2003年双双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马上在通信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就读。

成电求学路 绿皮火车往返成都绵阳

“在硕士阶段我遇到了我人生重要的导师胡剑浩教授,在他的带领下我进入了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大门,爱上了我的专业方向”。在胡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在2006年,马上开始攻读博士并于2009年获得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博期间,压力也时常伴随着马上。因为他的工作关系仍然在西科大,他不仅需要作为团队骨干负责项目实施,还得完成自己的博士课题。“那时,我经常坐着绿皮火车往返成都和绵阳,一趟就要2个小时,导师跟我开玩笑说,我的论文都是在火车上写出来的。”靠着勤奋,和对通信及信号处理研究方向的热爱,博士入学当年12月,马上就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

后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在学术和技术方面的理想,2010年,马上工作调动到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和研究员。到实验室工作以来,他主要从事通信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重点实验室基金,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研究。

马上(中)

最理想的教育状态 是有教无类

“我认为教育最理想的状态是有教无类。”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让马上对学生特别关照。马上不仅自己带研究生,还给本科生上课。在电子科大英才学院,他教授的课程是《数字逻辑与微处理器设计》,与纯粹讲理论的课堂不同,马上喜欢把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感受都与学生分享。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动手做设计。“96个学时里,学生要有32个小时的实践动手课,比如自己设计一款CPU,还要能跑代码。”对不同的学生,马上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学生特别优秀,你只需要给他指出一个方向,他就可以独立思考、完成任务,有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教他们怎么做、路径是什么。”

马上的课堂,也不仅仅是课堂,更是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时空。他所在的通信抗干扰实验室教工第二党支部到某官兵部队联谊,官兵们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生活,顶着高反,仍然精气神饱满。行走在高原宽阔的高速公路上,站在边疆哨所门前,马上把这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分享给了自己的学生:“只有亲自到了这些地方,你才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这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

把恋爱当成一堂必修课

宽松、和谐的氛围让马上的科研团队像个大家庭一样。他不仅想方设法改善实验室环境,还给研究生们创造机会出去开阔眼界。教师节,电子科大的传统项目是同学们给导师送花,马上老师就组织一大帮学生一起庆祝,自掏腰包请同学们吃饭。

“大学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说,要把恋爱当成一堂必修课。”回想自己的大学经历,马上觉得十分美好,“我爱人就是我的同学,我考研也是被她影响的。”

读博的时候,他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导师胡剑浩,在导师的帮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学业。“我自己的经历,让我更关注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把自己的精力都投注在他们身上。”在他的培养下,已经有17名研究生从成电毕业,分别进入到华为、中兴、ARM中国、联发科、阿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和科研人员,马上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加入共产党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所学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时刻以党员和人民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科研、带好学生,在平凡工作生活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微薄力量。”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