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科院专家张筠:志愿填报属于个性化选择 要克服盲从和“捡漏”心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6-29 18:24 42607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实习生 常齐轩

6月份高考成绩陆续发布,考生和家长随即进入下一个“赛道”——高考志愿填报,选择自己的心仪大学和专业。在这关键一步,如何对口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从业志向,选择最适合的学校专业,进一步做好生涯规划?

6月29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张筠。他表示,考生要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看见”未来的自己,考生和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志愿填报属于个性化选择,只有科学研判、识变应变,才有可能做出更为合理的决定。

与此同时,张筠也注意到,全国首个智慧高考服务平台“云招考”已经上线。随着更多新高考改革地区迎来“首考”,志愿填报也采用全新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张筠对此表示,由于往年志愿填报数据参考价值变低,一些考生和家长显得无所适从甚至盲从;并且,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也是首次面临高考志愿填报,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已经相当便捷,但做到精准对位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战。因此谈及到信息服务,张筠表示,“云招考”的优势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院校提供全方面系统性的数据参考,让考生在志愿填报中发现真实的自己,让“志愿”成为考生的个性化选择,真正满足考生的学习志向和从业愿望。

观点:

志愿填报是必答题 不可委托给他人

高考不但承载着一个考生的前途,更是寄予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从人的发展来看,高考志愿关系考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如果考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大学,就有可能会对所在的学校或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不适合,甚至出现厌学、就业不畅、退学等一系列问题,过去就曾有个别优秀考生入校后退学复读而引发舆论关注。” 张筠对此表示,对于高考志愿的填报,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不太了解高考志愿填报,从而选择了不太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考生毕业后还有可能面临着转行,势必再次花费时间、金钱等更多的成本,给考生和家庭增添新的负担。同时,新领域的专业性越强,涉及转行的成本也会更大。即便不转行按照所学的专业顺利进入职场,由于其所从事的职业自己不是那么感兴趣,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后续发展,甚至出现人力资本错配。

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新高考改革、为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众多高校开始专业调整,大部分考生和家长进行志愿填报时,对机构平台的精准对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谈及到考生的志愿填报时,张筠表示,科学做好志愿填报是高考后每个考生都应该做好的必答题,也是发现自己、正视自己、进行未来选择的良好契机,不能简单地把这项工作“承包”或“委托”给他人。

建议:

志愿填报要克服盲从和“捡漏”心态

应该如何选到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张筠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表示建议考生辨识最新的高校专业之变。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1961个专业点、撤销804个专业点,31种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些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点将列入相关高校本科招生计划,这些专业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我国应对经济挑战的重大调整。

张筠表示,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可以做好国家与时代发展之急需和紧缺专业的填报,这样既有利于未来自身择业就业,也契合了国家发展大局。

但他也同时提醒各位考生:“要理性认识冷热专业之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当下的热并不等于四五年毕业后还热,甚至可能“入学是热门,毕业成冷门”。正是因为热门,现在报考的人多,毕业的时候,也可能供过于求,竞争可能更加激烈。

最后,张筠表示,考生也要在志愿填报中“看见”自己,要克服盲从心态和“捡漏”思维,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权威信息,以自己的兴趣、能力为基点,综合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职业资源以及高考分数等因素,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空间和目标追求,根据高考分数与院校匹配原则,稳慎制定属于自己的志愿填报方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或专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