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卡夫卡传:早年》:卡夫卡何以成为卡夫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6-24 18:09 44520

封面新闻记者 王卉

出版社供图

弗兰茨·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欧洲著名表现主义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在短短41载的生命历程中,他给后人留下了《城堡》《诉讼》《变形记》等经典作品。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其创作的永恒主题,这种别开生面的手法,令20世纪各个写作流派都追认其为先驱。

2022年,是这位布拉格犹太人、保险局公务员以及作家的著作《城堡》诞生100周年,广西师范大学上海贝贝特“文学纪念碑丛书”陆续推出广受赞誉的《卡夫卡传》三部曲。

这套传记作品带领读者踏入卡夫卡的人生,破解他的创作之谜。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翔实、体量最浩繁的一套卡夫卡传记,目前已译成英语、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获得了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奖等多种奖项。

该套传记中的《卡夫卡传:早年》已于6月出版,作者查阅了许多尚未公布的书信、日记、笔记等手稿资料,重现《一场斗争的描述》《乡村婚礼筹备》《观察》等文学试验,细数卡夫卡之所以成为卡夫卡的原因:语言才华,教育经历,性心理、新技术、朋友圈等。

卡夫卡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作风专横,对儿子的态度简单粗暴,让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致父亲的信》是卡夫卡早年最重要的自传性资料,在其中,卡夫卡把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和不善生计都归之于父亲的影响。在《卡夫卡传:早年》一书中,作者试图解读这封100多页的长信,展示权力、恐惧、孤独这三大母题在作家童年时就扎下了根。

此外,《卡夫卡传:早年》也展现了作家如何与文坛“伯乐”布罗德结下那段影响了现代文学史的友谊。

布罗德是卡夫卡的挚友兼编辑,后来还成为卡夫卡文学遗产的保管人。卡夫卡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和3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和《城堡》,还有大量书信、日记、随笔、箴言等,但他对自己的大多数作品都不甚满意,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他在遗嘱中要求布洛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但布洛德没有听他的,而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将卡夫卡的作品整理出版,可惜有很多在此前已被卡夫卡的女友按照他的愿望烧毁了。

卡夫卡后来成为了保险局公务员,他的工作大多是枯燥的例行公事,不过这种统计性的、借助数据表格与现实进行的交流,也会有可笑的另一面,卡夫卡竟从中获得了文学启示。其小说《城堡》中荒诞的分发文件场景,就来源于机构中机械化日常的经验,比如,每天要处理上千份文件。

在哈布斯堡王朝灭亡后,尽管森严的社会等级、过时的礼仪、血腥的历史依然是布拉格这座古城的一部分,但一个新的布拉格也渐渐浮出水面,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巨变。工业化飞速发展,市郊爆炸式扩张,一个德语城市正向一个多元的捷克城市转变。这座城市和世纪交替的时代,同样也塑造了卡夫卡。

此外,《卡夫卡传:早年》还剖析了作家的犹太人身份,他如何崇尚“符合自然的疗法”,以改善自己的健康,作家性心理的成熟以及对新技术、新媒介的体验等,并最终回答了那个“卡夫卡何以成为卡夫卡”的问题。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评价该书,该书作者“施塔赫以极度的细心和同情心阅读作品与生平。他对卡夫卡生活的时代理解深刻,而与之相应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对隐于作品背后的冲动及欲望的敏锐体察”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则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小说。”

评论 1

  • 七里香的微笑 2022-07-03

    卡夫卡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