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科院专家张筠:校企双向奔赴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云招考“大咖说”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6-20 20:30 159396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受访者供图

6月是毕业季,也是求职季,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首次突破千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如何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6月20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张筠。他表示,高校和企业应当形成共建机制,实现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身份“无缝转换”,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与此同时,张筠也关注到,全国首个智慧高考服务平台“云招考”平台已正式上线,“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学校的专业进行了调整,而这些专业没有过去的数据参考,考生和家长更难抉择。做好这方面的服务很有必要。”张筠表示,志愿填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云招考”通过大数据分析,让考生在志愿填报中发现真实的自己,让“志愿”真正成为考生的个性化选择,“志愿”真正成为学生的志向和从业愿望。

稳企政策“红利”的释放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中小企业不仅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然而眼下,受疫情及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国内消费、投资、出口均受到重大影响,中小企业困难凸显。”张筠表示,今年来说,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萎缩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为了稳定市场主体,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部退还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存量留抵税额;实施缓缴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政策;对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房租、担保费、贷款利息等补贴;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在张筠看来,政策“红利”的释放对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他提到,由于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产业正迈入腾笼换鸟的新发展阶段。从价值链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正在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研发、服务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新优势,工业4.0已展开相关应用,并在家电、核电、高铁、机械工程设备等领域在全球领先。

由此,他表示,要确保高校毕业生长期稳定就业、就好业,就需要高校和企业形成共建机制,实现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身份“无缝转换”。

实现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 

需转变高等教育的育人方式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技能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匹配率和对口率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张筠提到一个现象:一方面,企业对人才需求仍大量存在,但是找到适合的人才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出现了有的一岗难求、有的无人问津。

为此,张筠表示,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精准、高质、对位就业,就需要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体系,转变高等教育的育人方式,“高校要根据中小企业对行业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求,推动培养链、教育链向价值链、创新链的有机转换,加速高校育人方式变革,以变革适应我国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要求,真正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融合共进。”

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建立由“一元”到“多元”的育人机制,开起门来办学,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也要真正参与到高校的办学过程之中,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就是要真正实现高校和企业‘牵手’和‘联姻’,培养入职就能上手的行业精英和技术能手。”张筠说。

与此同时,高校也要转变育人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取向,以真实需求为“晴雨表”,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张筠进一步解释道:“这样的培养方案既要培养高精尖人才,也要加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此外,还要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变革,通过项目式、情景式和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完善综合育人机制,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和车间,开展实训实践教学,实现课堂与一线生产“零距离”。

最后,张筠表示,企业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对市场的“风向”感知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需求深入参与到高校专业规划论证、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师资培养中来,与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甚至如何考等方面为高校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借助高校人才和智力集成优势,将高校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这样既能使企业在产品改良、现代治理、市场深度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益,也能持续为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带来更多新机遇,以良性互动推动良性发展。”张筠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