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你好|优秀东软人:科研、直博、名校offer、核心期刊……朱坤的“多彩”大学生活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6-07 23:19 92456

朱坤(左)和团队成员蒙沂鑫(右)

封面新闻记者 姚箬君

做科研、拿到国外名校offer、获得直博机会、与同学共同发布的论文被收录到核心期刊......来自成都东软学院的朱坤,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朱坤是信息与软件工程系2016级软件工程的学生,刚进校园的他,也曾经历过懵懂和迷茫。面对未来的未知,朱坤播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随后的时间里,他用坚持和脚踏实地,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颗自己的种子,希望大家的种子都能够开花结果。十分怀念在青城山的日子,也希望学弟学妹能够一起加油,精勤博学,学以致用!”他说。

在积累中摸索 打下坚实“基本功”

大一刚进校时,朱坤和同学一样,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对于未来充满迷茫。“不管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现在刚进校,肯定首先以学业为重,先学习、先积累,说不定学着学着就知道自己要怎么走了。”未知并没有影响他学习的劲头。

大一的课程很多,朱坤和同学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之间。对于课程,他属于“占座党”,往往奔跑进教室,为的就是能挑选一个前排的好座位,上课能听得更清楚,注意力也能更集中。

除了学习,大一的朱坤和室友参加了各个技术型社团,学校里众多实验室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ACM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大一,朱坤选择了信息安全协会,这使他的生活更加忙碌。

晚上,他和室友经常泡在实验室里。“要不是实验室晚上10点要关门,我们可能会学更晚。”朱坤和室友都是最后出实验室的学生,让他觉得暖心的是,负责给实验室锁门的保安叔叔,一般会在10点的时候提醒他们要锁门了,但也不会让他们立即离开,而是再去巡逻别的实验室,这样一来,朱坤和室友又多了半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回到寝室后,朱坤会和室友们“开黑”打游戏,享受那份属于游戏的快乐。

“虽然那时候没有深入到某一领域,但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并练就了自己过硬的‘基本功’,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大学生涯,朱坤认为大一这一年非常有意义。

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勇敢尝试

大二的时候,朱坤面临一个机会——做科研。当时团队的老师有意培养一批科研人才,想选拔一批学生,一起参与到科研的工作中。

“那时候,我对自己的专业都还没深入学透,更别说做高精尖的科学研究了。同时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科研,为什么要发论文,做科研可以干什么。”朱坤说,但是他觉得,年轻就该勇于尝试,要敢于抓住每一个机会。

“当然,有些可能是机会,有些可能不是机会,在你进入之前,你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机会。但不用怕,年轻是我们的资本,我们可以有很多试错的机会,特别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有很多机会可以去试试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当你发现这就是你想要的,这就是你喜欢的,那么路就在脚下了。”

就这样,朱坤踏上了科研之路。渐渐地,他发现这条路并不容易。“做科研是枯燥的,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剑术练习,如果不是天赋异禀,就要十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没有强大的毅力很难坚持下来。”他说。

阅读文献,积累知识是做科研的基础,需要研究者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找出研究方向。对于朱坤来说,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阅读文献,这也是大多数同学面临的问题,很多人也是在这时候放弃的。大部分文献都是英文的,同时有很多公式理论,想要坚持下来,一方面要攻克英文难关,另一方面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正因为难度大,当初一同被选拔进科研团队的二三十人中,只有一两个人坚持了下来,朱坤便是其中之一。

朱坤和团队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大赛

“如何读懂并复现论文是进入科研领域的重要一步,我觉得面对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必须要多阅读。当你阅读文献多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比如很多论文的方法也都是相似的,只是换了一个数据集而已。阅读文献是科研的基础,很多领域都是三个月不读文献就跟不上世界的步伐。所以阅读文献不能偷懒,并且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除了做科研,朱坤在这一年也积极参加了各项竞赛,获得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金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个人作品银奖。

攻克难关 拨云见日

朱坤的科研之路充满曲折,他认为,最难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开头,一个是飞速成长的时候。所谓万事开头难,做科研从一开始就要接触一些从未接触的高精尖技术,这使他倍感压力。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很多额外的专业知识,包括国内的、国外的,甚至有的还是跨专业的知识,这对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是艰难的。

在科学研究期间,朱坤通过指导教师接触到了世界前沿的科技,在一篇篇SCI论文中埋头苦读。大二一整年,他利用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结合时下最新科研方法,最终完成了一篇全英文的SCI论文。然而在发表过程中,论文被拒了三四次,信心也逐渐被磨灭。

面对困难,朱坤没有放弃,他选择突破,将困难逐一攻克。经过了一年的打击再修改,修改再投稿的循环往复之后,朱坤和团队成员们一共投了6篇EI论文并全被采纳,UCL里的访问学者也主动向他们投来橄榄枝,他们当时的水平,甚至已经达到了海外直博的等级。

“科研就像游戏中的打怪升级,这一级过了,下一级还有各种怪兽在等着你,只有一个个铲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而最终的胜利无疑都是每一个小胜利积累而来。”朱坤说。

在飞速成长的时期,朱坤又遇到了科研“瓶颈”。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快,科技领域的竞争巨大,对于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要同国内外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甚至专家、学者一同竞争,压力极大。

朱坤参加第四届信息与教育创新国际会议

在竞争中,朱坤总是客观地发现自己的真实水平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保持平和的心态,客观地看待压力和失败是朱坤在科研路上的必备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坤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在一次次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攻克难关,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018年,朱坤作为第二作者撰写的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逻辑回归混合权重信用评估模型》,在当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系统应用大会上被宣读。会后,这篇论文由Springer出版,并被SCI检索。

2019年7月10日至12日,第四届信息与教育创新国际会议(ICIEI 2019)在英国杜伦大学举行。ICIEI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旨在汇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促进经验交流。同时,大会也讨论信息与教育创新方面遇到的实际挑战和采用的解决方案。朱坤的论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通过会议方的同行评议(接受率低于50%)后受邀参加该次会议。会上,朱坤就自己的论文作了15分钟的主题发言,并与国内外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同时,朱坤获得本次会议最佳口头报告奖,朱坤的论文也由ACM出版,并被EI收录,Scopus索引。

朱坤获得第四届信息与教育创新国际会议”最佳口头报告奖”

“在做科研之前我也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能算优秀,但是既然自己选择了要做点什么,就得专心做下去,结果总是会比你之前好,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就像培育一颗种子,播种后就是洒水施肥。如果种下一颗种子什么都不做了,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种子会死去,但如果你足够坚持,种子就会发芽,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拿到名校offer 继续出发

大三的朱坤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考研,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朱坤开始申请海外名校的研究生。这一年,朱坤通过了GRE和托福考试,并凭借着论文和语言成绩等拿到了几个学校的offer,也通过部分学校直博的面试。后来因为疫情的缘故,朱坤就近选择前往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攻读学术型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第二年可转读博士。

一路走来,朱坤很庆幸自己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也非常感激大家一路上带给自己的帮助与欢乐。当被问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朱坤直言:“就是我的科研指导老师之一——陈老师。因为他是我科研路上的引路人。从小事到大事都影响着我,陈老师还会定期把大家聚在一起和我们分享他的求学经验,并且当时我决定申请海外名校也是受了他的影响,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去成都考GRE和托福,都是他开车送我去并且等着我然后一起回学校。直到现在我们还会保持联系,分享一些学术信息。”

科研是朱坤在东软播下的“种子”,随着时间,逐渐发芽。在继续深造的路上,朱坤也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在继续做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希望自己能获取更多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知识,未来向可持续发展领域靠拢,用计算机的知识去更新其他领域。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