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猫漂”的归园“甜居” 看大熊猫保护带来的“伞护效应”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22 22:07 137056

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实习生 许雨珂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雪地里散步,岩羊在嗅闻觅食,扭角羚带着几只小宝贝出现在雪峰之上,绿尾虹雉伸长脖子东张西望警惕地打量周围,金丝猴面对镜头也毫不怯场,这些,都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工作人员在野外布设的红外线相机里收获的惊喜。1.93万平方公里的“公园”范围内,得到保护的不仅是大熊猫,还有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1600余种同域珍稀动物随大熊猫的保护而得到“伞护”。

近年来,随着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治理方面,四川也拿出了“四川方案”。如何让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获得更好的保护,怎样才能给圈养大熊猫提供更加符合它们天性的居所?四川不断用尝试和创新作答,随着大熊猫年龄增长,让它们搬进新家,以此来激发其自然行为表达就是其中之一。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封面新闻聚焦这些“猫漂”,看看它们在新家的生活如何。

野生大熊猫主动迁移洞穴

体现环境对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影响

“野生大熊猫母兽通常会选择一处安全、隐蔽、避风,取水和采食都方便的树洞或石洞为产仔巢穴,然后,随着幼崽的年龄增长也会不定期地举家搬迁。”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关专家和长期从事圈养野生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介绍说,“比如,有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秦岭山脉3只大熊猫母兽的6次产仔中,一只产仔母兽在幼崽14周龄前,无规律地3次更换产仔洞穴,在第15周龄,母兽又将幼崽迁移至森林区域的一个洞穴。幼崽3-4月龄,母子才彻底离开巢穴。”

野生大熊猫会基于对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等因素的判断,季节性地在低海拔和高海拔之间垂直迁移,在不同栖息地斑块间水平迁移。除主动迁移之外,还有一种是被动“搬家”。

2012年4月,一只病危野生大熊猫出现在四川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往现场,在救护站,经初步检查,这只20岁的雄性大熊猫极度营养不良,体重仅62公斤,严重脱水,腹腔有大量腹水,右前肢从腕部断裂,断裂处已愈合,胸前还有两条20多厘米长的陈旧性抓伤。在经过简单的现场处置后,工作人员将其运回成都基地进行进一步的抢救治疗。因为它来自龙溪虹口,奶爸奶妈们给它取名“龙龙”。经历6天6夜的全力抢救后,一直滴水不沾并且发生多次休克和呼吸停止的龙龙开始进食。经过两年多的调养,“龙龙”体重已达106公斤,桃形脸也变成了大圆脸,成为了熊猫基地的“高富帅”。

▲ 大熊猫龙龙

▲ 大熊猫龙龙

给圈养大熊猫“搬新家”

探寻更符合大熊猫“天性”的居所

通过对野生大熊猫迁移洞穴行为的分析和思考,结合饲养管理需要,随着大熊猫年龄增长,“搬新家”也被作为一种动物福利的体现,被安排进了圈养大熊猫的成长日程当中。

2017年,海归大熊猫“宝宝”从国外回来后,在熊猫中心都江堰基地隔离检疫区进行隔离,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隔离检疫生活,入住熊猫中心都江堰基地盼盼园新家,与公众见面。后来宝宝因为参与年度繁殖,又搬去了熊猫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

▲ 大熊猫宝宝

左手一根竹子,右手一个笋,吃完了手上的,晃晃悠悠转个身,一屁股蹲儿扎进另一片满是新鲜竹笋的草地。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里,肉肉正在享受属于它的早餐时光。2016年5月29日出生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梅兰肉肉,除了是海归大熊猫梅浜的独生女儿之外,还是一个自带微笑脸的戏精熊猫,走到哪里都是焦点。7个月大的时候,肉肉就开启了它的“猫漂”生活,它的第一次搬家是从太阳产房到月亮产房,1年后,肉肉和其他9个小伙伴进入了大熊猫幼年园,开始了它们的集体生活。2018年12月14日,肉肉从幼年园毕业后,就正式搬到了位于都江堰的熊猫谷。

▲ 大熊猫梅兰

在新家里,肉肉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夏天上树、冬天玩雪。除了竹子、笋子等主食之外,奶爸奶妈们还会时常给它开小灶,准备它最爱吃的南瓜,它的体重也因此达到了120公斤左右。再过7天,肉肉将迎来它的6岁生日,奶爸奶妈们已经开始忙碌准备了。每年生日,肉肉都会准时收获惊喜,去年5岁生日时,就有不少粉丝从全国各地飞到成都来给它庆祝生日,奶爸奶妈还给它准备了三层南瓜、竹笋冰蛋糕,通过直播镜头,45万网友围观了它的大型吃播表演。

大熊猫带来“伞护”效应

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发展

村民上山采药就能邂逅“挂”在树上的大熊猫,野外的红外线相机也时常有大熊猫入镜,在偶遇大熊猫这件事上,四川人可以说是全国最“凡尔赛”的群体。除了大熊猫之外,其他珍稀野生动物也频频来“敲门”,这背后,实则是大自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回应”。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的增大,野生大熊猫种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作为同时具有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的特大城市,成都持续大力推进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以及遗传资源保存贡献了“四川经验”。

“比如说圈养大熊猫搬家这个事情,其实就体现了四川对大熊猫饲养管理和保护的思考。”刘定震说,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的饲养场地面积无法做到如野外一般大,这种情况下,大熊猫科研保护机构就会通过丰容交互更换圈舍等方式,改变大熊猫一成不变的居住环境。“根据大熊猫的生理和生活习性特点,设计建造不同功能的兽舍以满足不同生理时期大熊猫的需求。”因此,圈养大熊猫的一生会经历多次“住房搬迁”的过程:繁殖时有繁育园,生产时有产房,幼年时有育幼室,稍大些会在幼儿园、母子园里生活。跟妈妈分开后,会跟同龄大熊猫一起生活。到了亚成年、快成年时又会从集体宿舍搬到独立公寓居住。步入老年后又会搬入环境清幽、游客较少的圈舍居住。这些住所的改变正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大熊猫的需求,帮助它们度过生命中每个特殊而重要的时刻。

“作为伞护物种,我们在大熊猫保护方面投入的力量,将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社会发展,包括地区经济等不同领域产生积极作用。”在熊猫谷,工作人员引进了包括珙桐、连香树、红豆杉、高山杜鹃等在内的伴生植物,最大限度还原野生大熊猫生活环境。四川九寨沟苏门羚一跃而起,平武县上百只川金丝猴在林中觅食,青川县山脊线上的羚牛好奇地打量人类,随着大熊猫保护区的建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自然栖息地盗猎现象显著减少,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复壮,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完整性。在这样的大熊猫“伞护效应”下,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将从理想照进现实。

评论 8

  • nnnn 2022-05-23

    可爱啊

  • 中天镇宝盖寺村驻村队员宋道志 2022-05-23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雪地里散步

  • 阿坝州小金县四农村第一书记 2022-05-23

    可爱的宝宝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