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感受座座城市中的鸟语花香

新华网 2022-05-22 16:00 38024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宇飞

重庆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一角(2021 年 3 月摄) 张锦辉摄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各地已基本摒弃人为造城、大拆大建的原有思路,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型的城镇化

住建部2021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230万公顷,较2012年前增加近50%,切实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质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抗战时期,少年余光中曾在陪都重庆居住八年,他笔下的“这头”正是嘉陵江畔的悦来场镇。

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悦来新城正在这里崛起,而乡愁仍在。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现代元素与自然美景相融共生,江水澄澈,白鹭成群,一座座公园如绿宝石般镶嵌其间,城市的天际线在青山绿水中延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城市化正驱动中国成为全球“变绿”热点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走进悦来新城所在的重庆两江新区,仿佛置身于“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山水田园画中——青翠欲滴的山丘,穿城而过的水系,风格多样的街区,纵横交错的道路……

青山绿水让重庆灵气十足,也是重庆人最难以割舍的乡愁。悦来新城的建设不是简单粗暴地推倒重来,而是依托青山绿水的独特优势,顺势而为建设融入自然的美丽城镇。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科学利用山、水、林、园的独特生态功能,创建山水相依、林园共秀的生态型城市,努力推进“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春末夏初的贵州铜仁市,草长莺飞,层林叠染,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画中。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依托境内的梵净山、乌江和锦江河“一山两江”,聚力打造生态宜居、低碳循环的深绿城市。

记者了解到,铜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并对跨越境内的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重点景区公路等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围绕重要江河、重要湿地及各区县中心城区河段两岸等进行绿化和景观提质增效;对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主要通道两侧及周围可绿化地进行绿化美化,走出一条城镇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的新路子。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各地已基本摒弃人为造城、大拆大建的原有思路,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型的城镇化。”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尹稚说。

优化美化生产生活环境

在水系丰富的江苏南通市,中心城区的文峰河畔花香阵阵,景观栈道修葺一新;濠东河水质清澈,两岸风景如画,孩童嬉戏玩耍,老人散步健身,享受着临水而居的美好。

2018年前,这两条河流还都是水体黑臭、杂草丛生。由于治理各自为政,缺少系统方案和有效推进机制,除濠河为Ⅳ类水外,其余河道普遍为劣Ⅴ类,黑臭水体遍布全城。

自2018年起,南通确立“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治水新思路。经过两年的努力,南通中心城区16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水过之处皆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优化美化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生态文明的向往。

在四川成都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探索正向纵深推进——建设“蓝绿交织”公园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努力让人在公园城市中全面发展、实现价值。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和天府绿道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成都全域增绿。截至目前,成都已有各类公园1414个,已建成天府绿道5327公里,为城市戴上了“绿项链”。

住建部2021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230万公顷,较2012年前增加近50%,切实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质。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也体现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创建生态、高效、安全的城市环境。

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将半桶水洒在人行步道上,只需几秒钟,这些水就已消失。作为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之一,悦来国际会展城在低洼地带、人行道、草坡底部分别采用种植、打孔等专门方式达到渗水节水等不同功能,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让悦来国际会展城成为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每年节约水资源达30%以上。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五一”长假,尽管受到疫情影响,重庆万盛经开区仍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游客们有的在城区的特色公园休闲,有的在自然风景区游览绿水青山,有的在高空体验项目感受惊险刺激……

万盛曾被誉为“山城煤都”,但随着煤炭资源枯竭,万盛陷入发展困境。当年,黑色是万盛的主色调,采煤沉陷区影响面积占全区近三分之一,外出走一天就能染黑衣领。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万盛在加快生态修复的同时,在2015年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即依托生态资源将万盛全域作为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建设、运作。“十三五”末,到万盛旅游的游客达2478.22万人次,较“十二五”末增长2.6倍。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并非对城镇化具有限制作用,而是促使各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团队联合其他团队研究发现,城市化有效助推了我国生态的持续改善,该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大规模城乡人口迁移与流动可以释放农村地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压力,促进森林覆盖与生物量的增加,提升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在快速城镇化、大规模农民外出务工及生态工程背景下,中国成为近年来全球“变绿”的热点区。

“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也将继续促进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我们对此十分期待。”王克林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