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疫情终将过去,制造业和消费内需终将复苏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16 14:23 42734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易弋力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传递了哪些信号?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从工业、消费、房地产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经济——

在工业方面,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0%。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7.08%。可以看出4月份制造业状况并不理想,总结原因,可能是疫情导致长三角部分城市实施封控,导致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停工现象,尤其是汽车产业,汽车有数万个零件,单一零件产能降低可能造成整条产业链产能下滑。从细分数据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问题,4月份汽车制造业产业附加值下降31.8%,从销售量看,4月份汽车销售128.2万辆,下降43.5%。当然,受到影响的产业并非只有汽车产业,很多产业都是因为疫情,一方面因为封控需求无法短期提振,另一方面因为封控产能无法释放。但预期产能压缩是短期现象,当前上海疫情已经逐步缓解,且开始分阶段复工复市,未来情况将大为缓解。所以工业增加值4月份的瓶颈状态应该是短期现象。

在消费方面,中国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前值为-3.5%。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42亿元,同比下降0.2%。短期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局面,这可能也是和疫情有一定的关联。从细分类别看,4月份,商品零售26874亿元,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2609亿元,下降22.7%。可以很显著的看到餐饮和商品零售都出现了一定的萎缩,原因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减少,购物需求更加偏向于民生物资,很多地区物流和供应链受限,消费需求品类受到局限,内需不振。尤其是物流问题,线下零售由于疫情,封控成交减少,线上零售又遭遇区域性封控,使得物流通畅度减弱,很多商品不能及时到达终端用户。当然,内需不振也存在其他因素,比如物价波动使得消费量减少,当前一个是供应链因为疫情短期还没有通畅,一个是海外通胀率高企向国内传导通胀压力,部分商品价格高导致需求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释放。但到了5月,随着各地纾困措施的推出,尤其是消费券的使用,很多地区的消费料将有所恢复。但真正的消费复苏可能要到6月份,届时疫情结束,经济完全解封。

在投资方面,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9154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住宅投资29527亿元,下降2.1%。1—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397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4%。商品房销售额37789亿元,下降29.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2.2%。可以看到,房地产投资没有减缓,但房地产销售额正在下滑。供应超过需求,房地产行业短期将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房价可能在中期出现一轮下行趋势。今年房地产的信贷政策重新放开,甚至最近还拉低了首套房贷按揭利率的下限,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已经从去年年初三道红线的限制转向了政策中性,并且偏向于支持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当前主要房地产企业中,部分房地产企业比如恒大和融创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为了避免房地产价格下跌带来的连锁反应,政策上也是做了该做的准备。但即便政策放松甚至支持,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下行态势依然是显著的。当然,房地产下行可能也存在疫情的原因,疫情风控使得部分城市房地产成交量大幅度下降,但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杠杆和库存问题才是关键。房地产行业作为周期性行业,在全球央行紧缩为主的大背景下,走出独立行情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中期看,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防范将是未来房地产政策的主基调。最关键的还是促进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优化。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