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朋友加诗歌兄弟  《赴永远的远》和《水房子》在洛带举办同场分享会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14 21:04 75263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如何将生活的忧思转换成慰藉人心的诗句,考验着每一个诗歌写作者的表达力。5月14日下午,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老街社区幕庐书院里,书声琅琅,诗人云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李铣《赴永远的远》、凸凹《水房子》读者分享会”在此举行。凸凹和李铣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和心路历程。梁平、蒋蓝、熊焱、老房子、尚仲敏、王学东、雍也、王国平、崔哥、李永才、刘晓双、何春、黎阳、彭毅、茶心等几十位作家、诗人与洛带老街社区的多位居民,一起参与了这场分享会。

与会诗人合影(主办方提供)

本次分享会的作家主角有两位:凸凹和李铣。他们是文坛友人,年龄相仿,生日也在同一天。人间朋友加诗歌兄弟,这也是他们联袂举行新作读者见面会的原因。两个诗人的两部作品,同场展现,这种读者见面会,少见。诗人老房子说:“这说明作者的相亲、相信。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可以提倡、可以复制推广。”

成都市作协主席、诗人熊焱在欢迎词中提到,成都外揽山水之幽,内蕴人文之胜,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精神的家园和笔耕的沃土。“在这片璀璨、广袤的诗海星空里,凸凹和李铣各自是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我相信,以他俩的才情和智慧,毅力与热情,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如珠玉闪光的诗篇。”

之后,与会诗人先后发言,对凸凹和李铣的新作进行了评析。部分与会诗人还朗诵了两部作品中的部分诗歌作品。

用小说与长诗形成“互文”  书写李冰和都江堰

凸凹是一个文学多面手,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评论,每一个门类都得心应手,成就斐然。几年前,他推出了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汤汤水命》,描写了李冰波澜壮阔的恢弘人生。如今,他又推出四千行长诗《水房子》,洋洋洒洒地书写了李冰治水的丰功伟绩,以及至刚至柔、至情至性的水的都江堰。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一首四千行的长诗,两者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梁平看来,凸凹的写作策略、态度和精神令人感动,“多年来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硕果频出,深耕一个文学题材是每个写作者要敬佩和学习,有自己的写作方向更是作家们要学习的。很多作家写了一辈子,但是对于自己写什么、为什么写一直不清晰,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凸凹始终清楚自己的写作方向并不断深入,并且能在不同文学体裁之间自由切换、游刃有余,写小说能打破诗歌思维,写诗歌也能丢掉小说思维。”

凸凹用长诗的体裁表达诗意的李冰、诗意的都江堰,来填充《汤汤水命》的飞地,成为文体错位而文心对位的姊妹篇。在老房子看来,“这在文学作品创作上也是一种创新和拓展,足见作者的胆识和功力。”

“在李铣的诗歌中,读到了日常、朴素和高贵”

诗集《赴永远的远》用“忧郁之书”“何处安身”“寻常时光”“风中远行”四辑近200首诗歌作品是对人间之爱、世间之美、社会之善及人生、人性、生命、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的思考和探求。书名“赴永远的远”特别吸引到梁平的注意,“我以为,这里的远,不是明天的远,也不是未来的远,而是精神原乡的回望和指认。”

《赴永远的远》书名让老房子“内心一震。从书名就可以领会到作者是以一种诗歌精神在持续不断地探索追求。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还这样勤奋地写作,可见其对诗歌的敬重、对生活的钟爱和对未来的执着。”

易杉从凸凹兄和李铣兄的诗中,“发现了虚构和非虚构的写作路径,已经成为当代诗学考量的重要话题。不仅呈现为一种修辞力量,也同时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精神力量。诗人李铣兄的诗歌气质,正多地与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保持了一致。谦逊是诗歌多么宝贵的品质。在李铣兄的诗歌中,我读到了人间烟火,读到了日常、朴素和高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举办地幕庐书院为现代著名学者王叔岷先生(1914-2008)旧居所在地,集研究、纪念和学术传承于一体、是对居民和游客开放的公益场所。王先生名邦浚、字叔岷、号慕庐,是广受推崇的历史语言学家和诗人。诗人们在讨论诗歌,也是用诗歌语言向王叔岷先生致敬。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办,是成都市作协“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之一,宗旨是践行文学深入基层,让诗歌走进寻常百姓家。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新泉因故不能到会,委托他人宣读了他的书面发言,他说:“文化进万家这种活动很好,好书应该走到社区老百姓当中去。凸凹和李铣两位成都诗人的新作出版,在洛带古镇举行读者分享会,面向社区群众,面向普通游客,值得赞赏。 ”

评论 1

  • fm875109 2022-05-14

    学习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