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历史上“熊猫热”背后的故事 四川雅安出版《大熊猫标本之源》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06 17:34 36568

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

5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雅安市社科联获悉,近日,四川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组织编印、雅安市社科联副主席杨铧编著的学术专著《大熊猫标本之源》,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百年前的“熊猫热”开始,讲述了历史上西方博物馆、科研机构、探险者、旅行者、狩猎人和生物学家等进入我国川西地区,通过采购、捕猎等方式,猎取和掠夺大熊猫这一珍稀动物的标本与活体,以获取功名与巨大经济利益的历史。

书中还收录了大量有关大熊猫及大熊猫标本的史实,梳理了那些被制成标本的大熊猫的来龙去脉等。为大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大熊猫标本之源》封面

百年前兴起“熊猫热” 大熊猫引来全球关注

在《大熊猫标本之源》一书的开始,杨铧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熊猫热”:当西方博物学朝着近代科学方向发展时,中国博物学的运用,仍停留在利用层面观察本土动植物阶段。随着西方人的进入,大熊猫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

1869年,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戴维,从雅安邓池沟的猎人手中,收到一头刚被猎杀的年幼熊猫,并将其制作成了标本。这具标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具科学意义上的大熊猫标本。

书中的史料图片

这具标本运到法国巴黎,引起轰动。当时,人们惊叹之余,认为“精巧的黑耳朵、黑鼻子、黑嘴唇,简直就是戏剧舞台上化妆的效果”,并断言,这张来自中国的皮毛不真实。甚至当时法国博物学界还就这具标本展开了争论,虽然无果,但却引来了更多人对大熊猫的关注。

“除了知识层面的因素,大熊猫能够进入西方社会,还与博物学机构的展览需求分不开。”杨铧在书中提到,此外,展出稀有物种的标本也成为标榜权力的表达,“展出大熊猫这种世界稀有动物的标本,可以成为自身实力的象征。”

书中的史料图片

那时,博物学机构能否顺利展出标本或活体动物,则依赖探险家的考察和收购动物。于是,博物学机构之间为了竞争,组织探险队到中国猎捕大熊猫。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初,英、美、法、德、俄等国的探险家循着当年戴维的足迹来到川西地区,除猎捕大熊猫等动物外,还采集珍稀动植物标本和植物种子。在书中,杨铧写道:这股“淘宝”热潮持续了近70年,丰富了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陈展品,也丰富了欧洲大陆的植物资源。自此,珙桐等雅安植物,进入了欧洲皇室庭院和私家花园。

书中的史料图片

捕猎与保护 无节制捕捉与国人的抵制

“外国人通过提高收购价格促成了大熊猫标本的商品化。”在书中,杨铧引用学者姜鸿的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熊猫标本已不具备吸引力。这一转变的出现,不只是市场供应量的增加,探险家兴趣转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当市场需求转向熊猫活体后,很多大熊猫被运往成都。

书中记载,据不完全统计,1869年—1946年出现了3次“熊猫热”,国外有200多人来到川西捕捉大熊猫活体,还猎杀大熊猫制作成标本。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一些著名博物馆均从川西获得大熊猫标本供展出和研究。而猎捕大熊猫的地点,集中在雅安宝兴和阿坝汶川等地,导致当时大熊猫种群受到严重破坏。

当时,外国人的生物学考察收集和对学术资料的侵夺,也引起了当时我国学术界的警惕。1929年,生物学家胡先骕就提出:“外来学者来中国采集皆与取与来,毫无节制,其中不乏有之动植物或因之绝种。”

书中的史料图片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生物学界认识到,调查研究本土生物是中国生物学界分内之事,不应由外国人“越俎代庖”。随着猎杀大熊猫等动物行为屡屡出现,在运输过程中还导致大熊猫等动物大量死亡,国内一些名人、媒体也开始呼吁,提出禁止国际社会捕捉大熊猫的建议。当时,我国也有了相应的保护机构,专门立了条例,限制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捕杀及活体或标本的出口。

在《大熊猫标本之源》一书中,杨铧还用大量篇幅,介绍那些收藏、展示过大熊猫标本的国内机构,如亚洲文会博物馆、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等。在书中,不仅梳理了这些机构的前世今生,还梳理了那些被收藏、展示的大熊猫标本的来龙去脉。

遗憾的是,一些大熊猫标本如今已追踪不到,一些虽被保存在专业机构中,但因多次搬迁转移等,相关资料已不可考。杨铧说,这就导致这些大熊猫标本的制作年代、制作人等信息,也许永远成谜。

书中的史料图片

成书纪录 给“熊猫情结”一个交代

提到为什么写这本书,杨铧说,100多年前,西方人在川西地区采集制作了多具大熊猫标本,至今仍收藏在国外多家博物馆中,还成为了镇馆之宝,让人唏嘘感叹。作为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宝兴县的本地人,杨铧说,本书的成稿,也算是他对熊猫情结、故乡情结的一个交代。

除了大量的史实,书中还附有150余幅珍贵的史料图片。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杨玉君说,来自雅安的多具大熊猫标本被保存于国外多家博物馆,但中国人制作的第一具大熊猫标本源于何时、何地、何人、何机构,今在何处仍然成谜。

杨玉君说,《大熊猫标本之源》一书,梳理了历史上国外机构及相关人士采集、制作、展出大熊猫标本以及饲养活体大熊猫等史料,并试图追踪我国早期大熊猫标本的下落,呈现当时情况下,国人研究保护大熊猫的历史原貌。本书为大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也为讲好大熊猫故事、雅安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素材。

评论 1

  • wsnzkpdbb 2022-05-06

    科普类读物,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