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明确美瞳“医疗器械”属性,以理性消费决策逻辑排雷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4-06 19:41 127707

□蒋璟璟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清纯小鹿”“魅惑电瞳”……打着各种噱头的美瞳吸引了无数爱美人士。近年来,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美瞳几乎成为像口红一样普遍的美妆用品。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美瞳商家从业资质不明、劣质产品危害眼睛健康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在某电商平台,几十元一副的美瞳比比皆是。一位从事美瞳行业多年的平台店主表示,国内贴标的仿品,成本价才2元至8元不等。(法治日报)

对于美瞳的消费,大概率是长期的、连续的。由此所衍生出的巨大的市场,如今被各方盯上,各凭本质都想着分一杯羹。这其中,既有大厂商积极布局,也有小作坊暗中走货。一时间,可说是泥沙俱下,隐患重重。

美瞳之乱象丛生,首先就在于认知偏差,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消费者,还是默认把美瞳视作美妆用品,而没有意识到其作为“医疗器械”的根本属性。这种“刻板印象”,一方面是确有科普宣传不到位的原因,另一方面与商家推波助澜的误导难脱干系。我们看到,市面上的美瞳品宣,主要都是从“颜值”“魅力”等角度的言说,极少有关于“透氧率”“材质”“含水量”等指标的论述。久而久之,相关人群对于美瞳的科学认识,迟迟难以形成。

对美瞳根本性的“误解”,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爱美之士在购买美瞳时,无法秉持理性的消费决策逻辑。在此基础上,整个市场的竞争相应趋于无序。换而言之,就是大厂商相较于小作坊的“专业优势”无法显现。美瞳产品的销量,很大程度不是取决于“质量有多可靠”,而是取决于“价格有多低”“营销下沉有多彻底”。从现实反馈的情况看,一些小厂小作坊出品的美瞳,甚至能把批发价杀到几块钱的位段,在低端市场所向披靡。

一个不得不诚如的事实是,一些小厂的美瞳,通过盘根错节的微商直销网络,在年轻客群中渗透度和到达率极高。这构成了“弯道超车”,在一定意义说,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些中规中矩走实体店和官方网店渠道的大牌美瞳(本身也较贵),反倒无法在年轻客群中打开局面。而我们知道,美瞳产品最大的增量,恰恰就来自于新世代。若是长此以往,大量“三无产品”美瞳入了年轻人的眼,累积的风险,不可谓不大。

小厂小作坊的美瞳,在营销端更无顾忌,毫无“合规意识”可言。与之相较,大厂广宣则要收敛得多。这种不对称的、畸形的竞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劣质美瞳趁机坐大。为此破题,只能依靠监管加快在全渠道、全流程的下沉,以此来适配和规束可疑美瞳产品在下沉市场的持续收割。

评论 14

  • 西昌市佑君镇磨盘村驻村第一书记 2022-04-08

    理性消费

  • wsnzkpdbb 2022-04-07

    说得好

  • 中天镇宝盖寺村驻村队员宋道志 2022-04-07

    说得好。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