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利用文旅、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场馆如何发力?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2-24 15:30 44065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图据受访者

元宵节当天,成都博物馆在财神展文创区举办了祈福树猜灯谜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猜谜,赢取丰富的文创产品。“一家十一口打一个字是什么?”“是吉祥的吉字!”装饰着红灯笼的祈福树下,小观众猜中了灯谜,高高兴兴地兑换了一个文创礼品。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孩子们的书包轻了,课外辅导少了,而部分家长则开始焦虑:放学之后应该去哪儿?除了课堂之外还可以去哪里提升精神素养?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成为青少年“虚度时光”的选择。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来到公共文化机构的青少年观众占比明显提升。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正式发布。《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

2月24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四川的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早已走在前列,策划了线上讲座、主题社教、小小讲解员等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其中,让这些文博单位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深受大小观众的喜爱。此外,四川已有8家博物馆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未来将在开展科普教育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小学生在川图学习古籍修复

川图携手实小 探索馆校合作

1月7日,“阅无限•向未来”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实验小学馆校启动,在全省率先开启“馆校”双减合作,探索合作路径。未来,双方将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理念,共同推进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通过在阅读推广、志愿服务、传统文化弘扬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立体化合作,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加大文化与教育的融合。

当天,100多名小学生在老师、志愿者的引导下分成3批有序参观,有人围观了古籍修复师们让破旧不堪的古籍重新焕发生机,然后亲手体验雕版印刷,拓印一张属于自己的年画;有人参与《一锅石头汤》的阅读分享活动,在图书馆上起了创意语文课;还有人在川图志愿者的带领下“泡馆”,体验做一名小小志愿者。在书香氤氲的图书馆,小学生的石头画、线装书在东门大厅展出,吸引不少人围观。

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介绍,尽管实小的面积只有18亩,但学校周边集聚着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多个场馆,实小与这些文化场馆建立了长期、深度、立体的合作,为孩子们拓展了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优质的资源和课程生根在孩子的童年。

川图和实小除了在全民阅读推广、文化志愿者合作等上开展深度合作,双方还将在古籍保护、研学项目、文创项目等特色服务上进行共同研发。未来,川图还将联合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向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发布“联盟书”,与有意愿的学校建立深度合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协同育人功能,让图书馆成为孩子们自主探究、开拓创新的成长乐园。

“非遗进校园”系列展演

非遗进校园展演 00后爱上做手办

小方桌上的红漆木架,展示着西游人物或者小动物,几堆彩色面泥旁边摆放着细竹签、菜油瓶、小竹刀,这是成都面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家全的全部家当。当他把这些家当带进校园,面泥在他灵巧的手上变成各种形状,00后的小学生也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面人“手办”。

《通知》提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院团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继续做好“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博物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积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素养培育;同时,遴选推荐一批思想品质过硬、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文化工作者,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由义务教育学校根据需要自主选聘为文化辅导员。其实“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成都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当00后的孩子们遇上古老的非遗技艺,激活了非遗文化传承的一池春水。

早在2020年10月至12月,“2020成都市非遗传承基地学校‘非遗进校园’展示展演竞技交流活动”在成都市20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同步举行。一时间,四川竹琴、四川清音、四川车灯、瓷胎竹编等非遗项目在各学校轮番上演,孩子们热情高涨地展演交流,在心中播种了一颗非遗的种子,进一步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成都市彩虹小学开展了“我爱面塑”主题展示活动,让全校师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和新入职教师了解面塑知识,“成都面人”非遗传承人熊家全到学校现场授艺,并展示了自己的精美作品,学校老师们也拿出了自己的面塑作品同台竞技,看得孩子们啧啧称奇。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课堂上讲解巴蜀文明

博物馆一课进校园 三星堆可以这样学

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一堂别开生面的《一起来追“星”》课上,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海报、推介体验活动等,一起探索三星堆,近距离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这一课程对标历史学科,跨越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对如何增强三星堆青少年体验感,传承独特的巴蜀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2021年,成都博物馆联合成都博物馆协会、成渝两地近20家文博单位以及成都市部分中小学校,实施开展了“巴蜀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其中就包括共同研发的初中课程。这一系列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14门学科,共40课时。按照教学计划,通过学校学科课堂、走进博物馆实地探究、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开设博物馆展厅课程和主题研学等形式推进课程实施,受到学生喜爱,达到良好成效。

不只是成都博物馆在与学校携手,更多的博物馆也在加入研发适合青少年的课程: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社教项目“草堂一课”,曾获得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教育基地,7名从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名师被聘为金沙社教特聘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大家带来金沙历史课。这样一些创新性的举措,与《通知》鼓励博物馆为青少年就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的精神不谋而合。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成都川菜博物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公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副馆长赵希在采访中透露,博物馆变“课堂”是未来的首要任务,将着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提升对青少年文化科普的工作力度。博物馆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临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昆虫知识,未来还将尽可能地从科学、艺术的角度来展示昆虫,让青少年欣赏到自然界的微观之美,探索生命本质。

评论 5

  • 爱老虎油 2024-03-04 发表于四川

    不错

  • 偷吃火锅的山人 2022-02-28

    很好呀!青少年教育

  • 仙女下凡 2022-02-28

    说的在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