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相关部门体验“轮椅出行” 四川省人大代表李毅:清除人行道固定障碍物 畅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1-22 10:22 87837


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城市建设能满足所有人的出行需求吗?在细节方面,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关于这些问题,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毅近日发现,特殊群体出行过程中存在不便,比如人行道上固定障碍物挡路,人行道和路面之间高差较大。

2022年四川省两会前夕,李毅邀请相关部门的人员体验了一把“轮椅出行”,并在两会期间提交了相关建议。

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毅

体验:人行道上的障碍物 让特殊需求群体“出行难”

“一直以来,我虽然比较关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但从未真正地观察过‘轮椅出行’这件事。”李毅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母亲的腿突然变得不方便,出门都需要推轮椅出行。从那开始,他逐渐发现出行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路上会有本不该存在的障碍物,这对于一部分特殊需求人群来讲是十分不友好的。

成都市部分道路人行道障碍物现场图片

如何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细节和落实到建议中呢?

在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前夕,李毅决定行动起来——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坐轮椅”,切身体验特殊需求人群的“出行难”问题。

1月21日,李毅告诉记者,此次“坐轮椅”体验大家遇到了最主要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施工方有时会在人行道的中间放上一个障碍物,会是电桩、天眼、交通警示牌、交通导向牌、反光镜等。“本来人行道就不宽,这样一来,轮椅或者婴儿车更加过不去了,这也从细节处印证了我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产出效益并不成正比。”

成都市部分道路人行道无障碍坡道现场图片

此外,李毅还发现的第二个问题:马路和人行道路面高差过大,轮椅往往是“下去容易,上来难”。“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残疾人或者老年人身边都有人随时陪伴,或者即使有,也是老人推老人。没有力气‘抬’轮椅,这让他们的出行范围变得非常局限化。”

观点:“小切口”处见细微 公共设施应满足所有市民的需求

人大履职从“小切口”入手,李毅告诉记者,市民的生活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自己关注的。这次人代会,自己就提出了相关建议。

“我们的城市有一部分人行道,修的那么漂亮、周围的风景那么好,但是只能满足大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这证明我们城市投入最后一公里是没有到位的。”

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避免“出行难”问题的出现呢?

李毅认为,应从施工与监管两方面入手。“对于施工方来说,人行道中间安装电桩等物体会更方便,却没有考虑到这对民众出行带来的困扰。对于监管方来说,这些公共基础设施验收环节明显没有做到位。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应该明白的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的是公共财政资源,理应满足所有市民的需求。”

真正做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要从细节入手,打造“宏观处见美,细微处见情”的城市。

建议:移除人行道上的障碍物 完善人行道和路面之间的衔接

记者获悉,李毅已经向有关方面提出了“关于人行道上‘固定障碍物’移除的建议”和“关于完善人行道无落差对接路面的整改建议”。

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有:移除既有道路障碍物;把好公共设施验收关;健全人行道无障碍坡道建设制度,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应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新发展理念。打破传统的将特殊群体与社会隔离的落后观念等。

李毅说道:“说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句话,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城市的施策和服务。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能让我们的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满足每个个体的合理诉求。这个宏大而精细的目标,正在多方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实现。”

评论 1

  • 嘉陵江1156680 2022-01-22

    为广大残疾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