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富 生态美:中国最后脱贫九县的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 2021-12-04 14:14 33225

新华社贵阳12月4日电(记者王丽、向定杰)一年前,随着贵州最后九个贫困县脱贫出列,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清零”。

如今,这些曾经的“硬骨头”和“最短板”,已全部转变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正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各项工作。

地跨贵州雷公山、月亮山的榕江县,沟壑纵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0%以上。“基本每月一个大调度,及时研判存在的问题。”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石仕玺说,县里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下设10个专项工作组,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通往榕江县定威水族乡道路上的标语。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榕江县定威水族乡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我们发现脱贫不稳定户45户214人,边缘易致贫户39户177人,经过动态监测帮扶,已全部消除风险。”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长潘之泽充满信心。

各地以多种方式确保脱贫人口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在乌蒙山腹地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去年开始,由政府出资为动态监测到的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脱贫户和低收入边缘户统一购买保险,用理赔金对“收入掉线”的农户进行救助。

家住观风海镇七里半社区的赵兰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尿毒症常年要在医院做透析,三个孩子又在读职校和高中。脱贫后,赵兰却患肺囊肿住进医院,手术费5万多元,合作医疗报销后仍需自费支出1.9万元。因被纳入防返贫预警监测,政府帮她买的“防贫保”发挥作用,理赔1.92万元。

望谟县97%以上的面积是山地。在县城一家做皮具手袋的扶贫车间,从大山搬进城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杨秀妹说:“在公司上班太阳晒不到、雨淋不到,多赚点钱以后生活才更好。”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朴德村一家注塑厂内,机器轰鸣,一个个用来盛放食用菌的塑料筐在传送带上排队前行。“这条路真走对了!”工厂负责人龙钢说。

在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38岁的脱贫户梁林福是一片100亩食用菌基地的管理员。“山还是那片山,但林子值钱了!”这份工作不仅让梁林福每月有约3000元的劳务收入以及季度分红,还学到了种植技术。

“送外卖第一个月就赚了8000多元!”28岁的晴隆县青山村脱贫户郑金鹏没想到,自己务工多年拿到的最高月收入,竟在家门口。去年,美团与晴隆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方面帮当地服务业商家数字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大骑手招聘和培训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点银山社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美丽家园建设还少不了乡风文明的滋润。“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大规模山区群众进城生活,如何做好安置点的社会治理面临考验。

为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当地探索“党建+积分”管理模式,围绕文明卫生、遵纪守法、家风家教、培训就业等进行积分“加减”和后续激励,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还切实规范办酒行为,同时排查农村建房、烟花爆竹燃放、高价彩礼、随礼攀比等增加农民负担情况。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走进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家家户户门前修葺的木栅栏内有“小花坛”“小菜园”,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脱贫山乡徐徐铺展。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