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亮相国博 走近感受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1-22 20:51 44015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11月21日,“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汇集了近200件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包括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彩陶、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重要标志性遗存。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摄影

据介绍,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在以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上山文化考古发现成果举世瞩目,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摄影

本次展览辅助丰富的考古学知识介绍、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反映中国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呈现上山文化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石器。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前来观展的游客在炭化稻米展品前驻足,这些炭化稻米长3.732毫米、粒宽1.667毫米、粒厚1.723毫米,长宽比值2.239。经分析研究,上山遗址出土这粒炭化稻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

专家分析称,上山遗址早期文化地层中出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同时,在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永康湖西遗址均发现了数量丰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炭化稻米。图片来源:国博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发现者蒋乐平向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上山文化的内涵及意义。他表示,相较于长江中游同样显露若干稻米信息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上山文化有显著不同的特点。上山稻作包括栽培、收割、脱粒加工和食用的系列内容,一种崭新的农耕行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走出洞穴,占领、定居于新石器时代活动中心的旷野地带,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真正开始。

圆底罐。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上山稻作是一种没有中断并出现稳定进步的文化现象,随着上山文化的发展而传播。一种生业经济行为,与一个群体的生存与繁衍,发生了真实的关系。这一遗存信息及其传递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早期穴居遗址的时代属性和历史属性。”蒋乐平说。

展厅展品。图片来源:国博

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些发现让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1万年前,刷新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上山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展厅展品。图片来源:国博

在展览的设计上也别具匠心,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副研究员陈克双向记者表示,上山文化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定居村落的发现地,所以复原了遗址定居村落的沙盘模型,这样让大家对上山文化的重要意义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上山文化展重点表现它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突出稻作的遗存的环境氛围,在展厅的正中间放了碳化稻米中心展示,周边做了很多稻作的纹饰和水稻的复原场景。”

陶壶。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摄影

此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表示,上山文化遗址群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标志性成果,是继良渚古城遗址之后,可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重大文化遗产,揭示了钱塘江等流域的文明发展对东亚地区文明进程的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中稻作起源的类型空白。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