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从农业1.0到农业4.0》温铁军团队最新力作:工业文明带来生态危机,农业发展如何破局?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1-03 21:02 38341

封面新闻记者 王卉

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

继《八次危机》《去依附》《全球化与国家竞争》之后,曾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课题,国家、多个省部级重点项目首席专家的温铁军教授团队历时3年研究,推出了又一部重磅作品——《从农业1.0到农业4.0》。该书回答了上述问题,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整体布局,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回溯历史,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然而,自17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所主导的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城市崛起,乡村凋敝,世人一度认为,只有集约化的农场经营,加之各种工业技术、化学技术的改造,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从农业1.0到农业4.0》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竺可桢假说破题,以最新的“浙江人”考古发现为重要依据,从宏大的历史和地理视角论述了气候变迁、各大洲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于农业多样性起源的深远影响。

全书不仅对于农业发展的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于近代以来世界农业发展模式三分天下的格局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更从国际比较的视野,介绍了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经验。

作者认为,农业因其与自然资源要素天然共生的属性,决定了其发展内涵性地对神态环境和人文社会具有多重“正外部性”,并且是无法计量的,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属性,农村具有“共存,共生,共享”的三共特征;依存于“三生”和“三共”的村民,也不可能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职业化农民。由此,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农民的生计、农村的就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