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三招”,脱贫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

川观新闻 2021-11-02 21:52 69005

川观新闻记者 文莎

“有活儿干,心头踏实多了。”乐山市沐川县高笋乡边河村脱贫户李多龙进入浙江诸暨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务工,包吃包住,第一个月领到了5000元工资。

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今年以来,我省紧抓劳务输出、就近就业、技能培训,用好送岗、稳岗、拓岗关键“三招”,脱贫劳动力就业完成225.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2%。

送岗:政府带动,民间带头

春节过后,53岁的李多龙再也没有接到打磨厂的用工通知,一打听才知道,那家打磨厂因经营不善倒闭了。丢掉“饭碗”,李多龙格外焦虑,“家里种了几亩李子,不管钱,养家糊口还得出去打工。”半年里,他在工地搬过砖,在餐馆洗过碗,“有一份稳定工作就好了!”

今年7月,李多龙走进2021年“诸暨·沐川”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年龄太大了,恐怕没人要。”逛了几圈,李多龙准备离去。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招聘人员主动向李多龙抛出“橄榄枝”,“我们提供岗前培训,包教包会,第一个保底工资5000元,熟练后收入计件,多劳多得。”李多龙决定出去闯一闯。今年9月初,经过岗前培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上的浇铸工。李多龙说,“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民间务工带头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州那边有个工程,300元一天,包吃住,我们村里10多个人一起过去,相互也有个照应。”这几天,凉山州甘洛县吉米镇阿沙莫村脱贫户的阿支麻玛正收拾着行装,准备踏上打工的路途了。

同村的古古古卡日,是阿支麻玛一行人的外出务工的带头人。“虽然家里老人小孩多,但是老婆也能干,把家照顾的很好,我负责挣钱就行。”40多岁的古古古卡日是阿沙莫村最早一批外出谋生的人。五六年来,不识字的古古古卡日,普通话越说越流利,带领着更多的脱贫户外出就业。

2021年“诸暨·沐川”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现场。

稳岗:以工代赈,家门口挣钱

10月31日,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观景平台施工现场,脱贫户肖体军将一车车冒尖的建筑垃圾转运出去,一天能赚120元。

肖体军参与的观景平台建设是海龙村以工代赈项目之一。海龙村支部书记熊建说,“我们考虑到,一些低收入人群有劳动能力,但是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就组建了工匠队以工代赈,队伍已经发展到百余人,人均年增收5834元。我们前期规划几个以工代赈项目也将开展,用工方面都是优先考虑脱贫户、易地搬迁户,以及有劳动能力的特殊人群。”

之前,肖体军一家主要靠低保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也想外出打工,但是我爱人是残疾人,哪里走得开嘛。”加入工匠队后,肖体军干得格外卖力,参与了通组道路修建、村级活动阵地修建等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

遂宁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杨成平说,稳岗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重要抓手,当地今年8月出台了16条措施,在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考虑到脱贫劳动力的文化、技能水平不高,我们在以工代赈项目审核上做了严格规定: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报酬不低于当地同类工种平均水平。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大龄脱贫劳动力、残疾家庭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今年以来,遂宁有3893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发放岗位补贴1200余万元。

拓岗:提升技能,产业带动就业

“还有几天,公司就开业了,得勤练习。”在凉山州金阳县天地坝镇东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户黄额只尔觉西将成为一名“上班族”。

35岁的黄额只尔觉西,一家6口人,原来主要靠务农、养牛羊为生。从山上搬到山下,离土地远了,黄额只尔觉西下定决心:学习一门技术,吃“技术饭”。两个月前,社区要举办家政服务专题培训班,他毫不迟疑地报了名。经过短期的培训,黄额只尔觉西已经掌握了通下水道、维修电器等技能。

天地坝镇副镇长白坚说,这次“订单式”培育技术能手,共招收了30名学员,15名表现优异者,直接在家门口上岗。

在浙川东西部协作中,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与金阳县结对。今年7月,在由镇海国有公司与金阳东山社区集体经济共同注资,在东山社区启动家政服务项目,并引入第三方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

“从浙江挂职到金阳,我发现,部分脱贫户主观能动性低,最大的原因就是缺技能。”金阳县委常委、副县长胡宗玮说,把公司开在安置点、把培训班办在安置点,脱贫户不但学会了技能,还有了施展一技之长的平台。

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还离不开产业的“吸引力”。

经过三四年时间的建设,位于凉山州越西县大瑞镇的越西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面积已达5600亩。每年7-11月,苹果成熟的高峰期,园区每天的用工量约为200人,优先考虑当地脱贫户。除了季节性用工,园区还提供400个稳定岗位,每个岗位可带动人均年收益18000元。脱贫户杨泽芝和丈夫石少雄都在苹果园里工作,以前一家四口“土里刨食”,现在把土地流转给了产业园,入园打工两人每月能挣约4000元,还有逐年递增的土地流转费。空闲时,两人还可以养鸡鸭补贴家用。

“目前,园区一二期已经投产,年产量达220万斤,三期投产后产量还将翻倍,用工量也将随之增长。园区还将投资建设苹果深加工工厂,进一步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园区副主任沙阿甲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