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88岁抗美援朝老兵李化武的三个心愿

川观新闻 2021-10-13 23:03 4613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向朝伦 摄影 李强 华小峰(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0月13日一大早,西南石油大学338男生寝室的室友被一阵窸窣声吵醒。“闫垚,今早没课,你这么早出门要干嘛?”“我去听李老英雄的报告会。”闫垚抓着外套出了门。

闫垚是西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也是一个军事迷。他口中的李老英雄是“钢铁战士”抗美援朝老兵李化武。今天,李化武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员来到学校给同学们作报告。

88岁的李化武是广元人,10月中旬,伴着深秋的寒意,他带着三个愿望,离开老家来到成都……

一次观影

“我也是‘钢七连’的兵”


李化武最近在电视里看到了《长津湖》电影热映的新闻,心里泛起70年前的回忆,看一场《长津湖》成为了老人的心愿。当四川太平洋影城(沙湾店)了解到老人这一心愿后,影城为李化武准备了一场专场电影。

“对对,就是这种泛黄色的军装,大家一直认为军装都是绿色,但当时,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发的其实是这种泛黄色的军装。”电影一开场就立刻勾起了李化武的回忆,但很快老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与深远的回忆。

1933年12月,李化武出生于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从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他不到10岁便为地主放牛种地。“是新中国的成立,让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但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我们的平静生活。”1951年,面对国家抗美援朝的征兵号召,李化武把参军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旧社会时,我哥哥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生了大病死在路上,父母怕我走上哥哥的老路。”面对不理解,李化武没有放弃,他告诉父母:“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一样,好男儿就要保家卫国。”1951年4月,李化武报名参军,报名以后他更加起早贪黑的干农活。“家里男丁少,我总想在临行再帮家人多做些什么。”出发当天一大早,征兵的干部是在玉米地里找到了正在干活的李化武。

“《长津湖》细节还原得好,当时我们就是坐着这种‘闷罐车’到朝鲜的,拥挤又闷热。电影讲的是七连的故事,我也是七连的兵,‘钢七连’!”李化武回忆说。1951年6月,18岁的李化武坐上了开往朝鲜的“闷罐车”,被编入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因个头高、视力好、体力强,他被安排学习使用60炮。

没有人生来就是战士。李化武说:“我跟电影里的伍万里很像,毛头小子的时候就当了兵,炮的拆卸、炮弹装填、瞄准、发射都是老兵们一手一脚教出来的。电影里有个姓雷的炮排排长,我们连的炮排排长姓高,他最照顾我了。高排长在教我擦拭炮管的时候,常常叮嘱我,一定要守护好我们连唯一的这门60炮。”

1951年11月,李化武第一次投身战斗。敌军一番狂轰滥炸后,杀气腾腾地向志愿军阵地急冲过来。“叭、叭、叭”的机枪声此起彼伏,密密麻麻的手榴弹在战场中爆开了花。面对敌军,李化武和战友冷静操纵60炮,将一个接一个的炮弹准确射向敌方阵地,隆隆的炮声响彻云霄。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他们打退敌军多次冲锋,牢牢守住了阵地。经过这次实战,李化武得到了实战锻炼,战斗激情高涨。“胜利、胜利、再胜利,当时我一心想着打胜仗,早日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李化武道出了当时千千万万志愿军的心声。

一个拥抱

时隔58年他重返荣军院


变故发生在1952年12月。一次反击战中,李化武所在部队开赴乔岩山阻击敌人。在山头,敌军来,他们就果敢迎战,敌军退,他们就构筑工事。一天晚上,敌军先炮轰再冲锋,却连攻三次都没有成功,在第四次进攻的时候,志愿军抓住机会发起反击冲锋。战士们跳出坑道,猛虎下山般直扑敌军。李化武扛着近20斤的炮,架紧跟班长身后,在密集的火网里奋勇向前。

距离敌人阵地不远时,伴随着刺耳的呼啸声,一颗炮弹飞了过来,他顺势倒下,双手护住身前的炮架。沉闷声中,炮弹落下,在李化武身前崩炸开来……他两眼一黑再昏了过去,再醒来,已是三天三夜后。李化武回忆说:“当时我睁开眼,却发现眼前模糊一片。我努力想要看清周围,却始终看不太清楚,唯一看到的就是我的双手没了。”因为伤势太重,他彻底失去了双手和右眼,成为一级伤残军人。

按照安排,伤势严重的战士全部转回国内,李化武先是在黑龙江北安医院,后又转至水花医院治疗。1956年,李化武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荣军院)生活。“我这么年轻,没得手,口还能说,腿还能走,难道要国家养我一辈子?”“不,绝对不!”1963年3月,身体康复并用残臂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后,李化武办理了分散供养手续,告别荣军院,回到广元农村自立自强生产生活,这一别就是58年。

此次,李化武来成都的第二个心愿,就是想回荣军院“家里”坐坐,见见老战友。对于李化武的“归家”,荣军院的老兵们也是既意外又兴奋。

在门口等候李化武的是荣军院里87岁抗美援朝老兵周全弟,他在长津湖战役的极度严寒中失去了双手和双脚。两位断臂老英雄无法握手,于是便碰碰肘。“那时我和李化武都失去了双手,只能学习用残臂吃饭、穿衣、写字、画画。我们一起用勺子哆哆嗦嗦的吃饭,一起学习写字满身是汗也不愿意休息,一起度过了生命中的难忘岁月。”周全弟说。

前来热情迎接的还有90岁的涂伯毅老人,他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期间,涂伯毅在战场上被敌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手指蜷曲面目全非。一见到李化武,涂伯毅就紧紧的抱住了他:“你还记得我不,我们当时都是荣军院课余演出队的,一起去北京、上海、南京演出,你那时的口琴吹得可真好……”

一场报告

“因为没有死,所以要拼命活”


见面后,老兵们聊天的话题除了回忆之前荣军院的生活,大家更多的是关心李化武离开荣军院这58年间的经历。此时,李化武才把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感慨娓娓道来。

1963年,从荣军院刚回老家时,生产队看了李化武的情况,便想安排他做一些轻活,但他不乐意,重新学习挑、抬、背、扛的重活。有手的时候做什么都自然,没手的时候真是难上难。

学耕田,肩胛窝放一根长长的使牛棍,牵牛的绳子缠绕在断臂上,有时牛不听使唤,把他的断臂拉出血、磨破皮,一肿就是大半个月。

学耙田,耙子要经过特殊改良,在后部加一根棍子,以便牛到田角转弯回头时,他能用残缺的双臂抬起耙具。

学挑粪,他短短的臂膀竭力扶住扁担,爬坡上坎时,平衡不好把握,跌倒打翻溅一身是常有的事。

更恼火的是,干农活稍一用劲,李化武右眼安装的假眼球就会掉出来,洗洗,他又塞进去,后来次数多了,嫌麻烦,他干脆扔掉。因长年没有假眼球支撑,现在他的右眼睑上下已经长重合了。

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李化武凭借着坚强毅力独自养活了一家老小。“遇到困难时我就想,那么多战友牺牲在了战场上,我有幸没死,所以更要拼命活。”除了勤奋劳作外,作为身残志坚的老战士老党员代表,李化武经常担任义务宣讲员外出宣讲。迄今,他已宣讲近300场次。

“乡亲们,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在农村劳动时,李化武就常常向大家宣传方针政策、社会时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先后参加了广元县党代会、四川省双拥先代会、四川省党代会等,并以《立志做最坚强的人》为题在全省作了多场报告。这些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李化武依然活跃在学校、机关或企业各大宣讲现场。

“我特别喜欢跟年轻人摆龙门阵,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志愿军战斗牺牲的意义,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成都,要是也能跟青年学子们交流交流就好了。”这便是李化武的第三个心愿。就这样,今天上午,李化武迈着刚劲的步伐走上了西南石油大学的报告席。

“1933年我出生在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化武用亲身事例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听完报告闫垚说:“爷爷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人的身体可残疾,但人的精神不能贫瘠。”报告会结束后,全体师生自发站起来,向李化武鞠躬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后记

10月13日,中午12点,李化武结束了此次成都之行,踏上了归乡的火车。

在进火车站的闸口时,旁边一位等车的中年男子突然向李化武说:“老英雄,我们向您致敬。”

男子的孩子问说:“爸爸你认识他吗?”

男子回答孩子说:“你看他的军章和站姿,那是军人,是英雄。”

是呀,有的人,他只要站在那里,便是一刃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钢。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