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艺评论协会主席李明泉赞杜阳林《惊蛰》:给当代乡土题材的文学创作带来很多启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0-21 11:41 35334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

《惊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川北部南部县的观龙村。主人公凌云青四岁时,父亲突然病逝,留下兄妹五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年幼的凌云青不得不过早地直面生活的残酷,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乡邻旁亲的刁难与欺辱。但凌云青遇到了许多帮助他和家人度过这一段痛苦生活的好心人,包括周爷、韩老师、细妹子……正是这些细微但坚定的支持,让这个沉稳的少年能够在苦难的生活中对未来抱有希望和追求。周爷教会了他”不坠青云之志“,他始终有读书求学的渴望和对远方的向往。经历十年苦难的磨练,凌云青终于从乡村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10月17日下午,“时代变革中少年的生命突围——长篇小说《惊蛰》分享与签售会”在成都布后街一茶馆内举行。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评论家徐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协会主席李明泉,长篇小说《惊蛰》作者杜阳林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就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惊蛰》展开了精彩的对谈。

“出手不凡的文坛新人”

徐可赞扬杜阳林是鲁迅文学院作家培训班的优秀学员,《惊蛰》这本书体现了他对小说主题准确的把握以及成熟的写作技巧,作为一名文坛新人,却出手不凡。首先,小说《惊蛰》对苦难的书写特别深刻,但又没有局限于描写苦难,可以说比《平凡的世界》,比《活着》更真实、更励志;其次,他对人性的批判非常尖锐,但又给予了我们希望。他认为这本小说结构和节奏非常成熟,非常完善,书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写得很节制。“杜阳林在思考人在面对苦难时,在想被苦难击倒,还是去战胜。这是他想传达给我们的,也是我们要考虑的。”

李明泉

李明泉:

对当代文学类似乡土题材文学创作有很多启示

在李明泉看来:“这本小说对当代文学类似乡土题材的文学创作有很多启示,给我感觉最大的是,我们需要研究怎么把乡土的文化风情、方言俚语和乡土社会、故事以及结构和节奏有效结合起来。《惊蛰》叙述的节奏感非常明确,虽然小说中的空间是局限的,但时间节奏非常有历史感。”

李明泉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出了个体的印象和成功的群像,但是最让他深思和感动的是凌云青的母亲。在失去父亲之后,是母亲苦苦支撑这个家庭,更重要的是母亲的品格给凌云青带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周爷,李明泉认为:“如果没有这位周爷,凌云青的成长可能又会不一样。他是云青少年时崇拜的、得到庇护的、像大山一样的父爱的形象。这个形象背后的寓意很有意思,周爷把城里的信息传递到小村庄里,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父亲的形象,也是时代变迁、时代变革、时代思想的一种表达。没有这个形象就没有广度、高度和深度,这个形象非常有历史感。

徐可

以苦难生活为土壤,获得新生

曹元勇表示,能够出版《惊蛰》这样一部优秀的现实主题题材作品,既是幸运也是必然,最看中的是这部小说中蕴含的力量和潜力。这本书写乡村少年的成长故事,和当今的高速发展的城市生活也许会有一些距离。一方面,它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能够引起深刻的共鸣;另一方面,这样一种面对苦难、超越苦难的力量,也正是当下的社会所需要的。在出版2个月内,《惊蛰》就加印了4次,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广大读者对这部作品的肯定。“我个人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惊蛰》首先是生动地唤醒了我对那个年代的记忆,我给很多同事和同龄人推荐,同时也特别推荐给孩子们看。希望让孩子们知道,无论你今天过的是多舒适的生活,你们的祖辈和父母辈都经历过艰苦的岁月,要知道他们是怎么过来的。”

作为该书作者,杜阳林说,完成小说的那一刻他感到了一种释然,一时泪流满面。“我从书中的相关情节以及从生活中的相关情节走出来。写这本书是在疫情期间,写书之前,很多问题我想了五六年都没想明白。我一直在思考,把自己关在书房,专心创作。写好之后,我觉得很超脱,因为我觉得从自己的过往、自己的苦难中解脱了,很释然。这本书是我对过去的告别。”

从过去到现在,杜阳林的身份从媒体记者再到作家,他最为喜爱的还是作家。他说:“从写作中我找到了乐趣,写一篇好稿子我要多看几遍。从写作中我不断地积累,通过思考激发自己内心的沉淀。从对事物和世事,对人与人之间的思考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很多感触。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我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这条路,我会坚持走下去,争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写作者。“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