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大豆依赖进口,四川能做些啥

川观新闻 2021-10-11 19:27 40851

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文/图

《诗经》有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菽即是大豆的古称。大豆原产于中国,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但如今国内超八成大豆需从国外进口。这种现状被称为大豆“卡脖子”。

大豆被“卡脖子”,与国内耕地面积受限、国产大豆单产水平偏低、生产成本高于进口大豆等因素有关。

大豆既是主要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原料。随着肉蛋奶消费增长,大豆需求日益增加。

如何破解大豆高度依赖进口的现实困境?

10月11日,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2021年启动会召开,会上对大豆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了鉴评,并为打好大豆育种与产业发展翻身仗出谋划策。

育种攻关:从寻找优异的种质资源入手

“四川虽然不是大豆主产区,但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这些都是育种攻关的关键材料。”会上,自贡市农科院杨华伟所长一语中的,他介绍,目前已编入国家目录的四川大豆地方资源已达2000余份,居全国第二。四川独特的气候条件,培育出很多耐阴性好、蛋白质含量高的大豆品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先后收集大豆、蚕豆等豆类资源5000余份,国外品种300余份,构建了川渝地区最大的豆类种质资源库。自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以来,共征集、收集豆类地方、野生种质资源1293份,初步鉴定出优异资源100余份。

“我们从前期的调查收集中,已找到不少高产、抗病性强的大豆种质资源,可用于选育新品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项超博士介绍,目前我国大豆的平均单产不到美国的60%。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提高到132.4公斤,而美国、巴西大豆平均单产已经超230公斤。

而在抗病性方面,一个案例可以证明地方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上世纪50年代,大豆孢囊线虫病让美国大豆遭遇毁灭性打击,最后在中国的北京小黑豆中找到抗病基因使美国大豆度过危机。1970开始,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大豆出口国。“大豆地方种质资源对常见的根腐病、病毒病、霜霉病、豆秆黑潜蝇和蚜虫抗性较强,这些都是很好的育种材料。”项超说。

近年来,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工作备受重视。2020年,四川省农科院组织调查队行程14280公里,系统调查与收集10个县、39个乡镇、84个行政村的种质资源847份,其中不乏细白毛黄豆、荥经黑豆等特异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还在继续,当天的启动会后,调查队将前往九寨沟、松潘、小金等7个县(市)开展工作。

“下一步,要加强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种质资源鉴定包括农艺形状鉴定和基因型鉴定,挖掘出优异基因,才能培育出更好的品种,提高大豆的产量、抗性和品质。

助力产业:良种与良法配套,四川大豆逆势增长

当前,国内大豆的单产水平不到水稻、玉米等主粮的1/3,由于种植收益差,老百姓的种植意愿不高,我国大豆播种面积逐年萎缩。

不过,并非大豆主产区的四川,近年来大豆生产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1985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为175.5万亩,目前全省大豆播种面积达500余万亩。

增长的背后,正是得益于良种与良法配套。

“近年来我们选育出了一批耐阴性好的大豆品种,非常适宜套作,现在四川的套作大豆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杨华伟说,四川的地形复杂,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低,通过推广玉米大豆间套作、高粱大豆套作等种植模式,大豆的亩产可达100——150公斤,既能挖掘土地潜力,又能增加粮食产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

此外,品种选育还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当天的会上,由20份大豆榨出的鲜豆浆被摆上桌,接受专家们的品尝鉴评,经过色泽、香味、适口性等方面的评价打分,最终评选出6份优质大豆,来自乐山市沐川县永福镇等6个地区。

“这20份大豆是从前期收集到的几百份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来的,鉴评结果会反馈给当地,希望为当地特色产业加把力,推动大豆产业化应用,从而为乡村振兴服务。”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表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