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革命理想犹如精神火炬,支撑他们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新华社 2021-10-11 17:06 34083

革命伟业的铸就,从来都有无数的付出与牺牲。在义无反顾的勇敢里,闪耀着理想信念之光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在对革命年代红色记忆的追寻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是革命精神不变的底色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晨 高皓亮 蔡馨逸

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幸福,愿意付出怎样的牺牲?1944年,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生死时刻,他一把将战友推出窑口,宝贵的生命定格在29岁。

一支队伍,为了革命的理想,曾经战胜怎样的艰难困苦?1941年,面对“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的烂泥滩,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扛起镢头,把南泥湾从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

在疾风骤雨的革命年代,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凝结出的革命精神,亮起一盏盏不灭的精神航灯。

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资料照片)   摄影/本刊

向着光明前进

江西瑞金“红军村”叶坪乡华屋自然村,松柏参天,时光仿佛凝结。

80多年前,17位华氏兄弟参加红军,出发前在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这17位华氏子弟,后来都牺牲在长征途中。

他们手植的松树,被后人命名为“信念树”。仅在苏区时期,就有93万名赣南儿女参军参战,占当时当地人口的1/3。

黔北要塞娄山关,“一条腿走完长征路”的传奇还在流传。传奇的主人公,是“开国中将”钟赤兵。

1930年,16岁的钟志禄听说红军就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立刻报名参加了路过家乡的红军,还将名字改为钟赤兵。1935年,娄山关战斗打响后,他带领战士们与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的“双枪兵”展开激烈搏杀。

钟赤兵右腿中弹也不下火线,战斗终于取得胜利。而经历三次截肢手术的钟赤兵却失去了整条右腿……靠着无比坚韧的毅力,他硬是用一条腿走完了长征路。

义无反顾的勇敢里,闪耀着理想信念之光。从瑞金到遵义、再到延安,这光明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1938年,冼星海偶然读到《抗战中的陕北》一书,顿觉心底亮堂。他对妻子钱韵玲说:“中国现在已成了两个世界,国民党反动派完全堕落了,延安才是新中国的发源地!”“我们走吧,到延安去,那里有着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1939年3月,已在延安鲁艺任教的冼星海在歌词朗诵会上听到诗人光未然的《黄河吟》后,当即决定创作《黄河大合唱》。

“早春的延安夜里很冷。我们用一小盆炭火取暖,我有时看他写得累了,就煮一点红枣给他吃。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星海的创作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炽热!”钱韵玲回忆。

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冼星海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在抗日战争最胶着的危难关头,这部民族交响史诗,激励了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保卫祖国的勇气和信心。

“思想的飞跃,源于信仰的力量。经历过延安革命‘大学校’的洗礼,冼星海从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妮说。

一切为了人民

出延安城,车行40公里,便至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村子广场中央,张思德烈士的雕像静静矗立。

这是一个许多人熟悉的故事。1944年9月5日清晨,安塞下起了雨。张思德和8名战士一起进入山林,准备挖几孔新炭窑。

中午时分,危险突然降临。窑洞顶上的碎土“啪啪”往下落,张思德大喊一声,“快出去!”一把将战友推出窑口。刹那间,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了下来。年仅29岁的张思德不幸牺牲。

年轻的战士用生命书写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本色。“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

辉煌百年路,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拥有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故事里,写有答案。

渡江战役中,每一名解放军战士的身后,至少站着十位支前群众。百万雄师、千万人民,胜利的号角中蕴含着历史的铁律。

“昂扬的革命精神中,蕴含着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涛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义无反顾献身革命的动力所在。

“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也因此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汇聚起来自人民的磅礴伟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延安大学副校长谭虎娃说。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澎湃的革命精神,跨越生死,生生不息。

年逾百岁的朱万陵,是赣南为数不多仍健在的老红军。反“围剿”时期,他和哥哥朱万龙一起报名加入兴国模范师。

战斗惨烈,远非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所能想象,但来不及害怕,迎着火线冲锋,朱万陵的大腿被敌机炸弹炸伤。没有麻醉药,四名医务人员将他死死摁住,拔出刺入骨头深处的弹片。

如今,走过世纪人生,朱万陵已是四世同堂。百岁生日当天,一大家近50口人欢聚一堂,拍下一张全家福。而和朱万陵一同参军、记忆里总是戴着一顶红五角星帽子的哥哥,却早已长眠于红色的土地。

盛夏的南泥湾,青山如黛、花海如波。76岁的老党员侯秀珍总爱站在家门前,迎接八方游客,讲述革命故事。

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她已故的公公刘宝斋。泛黄的老照片里,老人棱角分明、目光炯炯。那是1941年的春天,北风依然凛冽,三五九旅的战士挺进南泥湾,刘宝斋就在队伍之中。

阅读当年的史料,人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形势的危急。“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毛泽东曾这样回忆。

“爸爸给我讲过,没有房子住,他们就用树枝搭草棚、挖窑洞。没有鞋穿,就自己动手编织草鞋。没有饭碗,就用桦树皮做。”侯秀珍说,她见过公公当年穿过的烂棉袄,补丁“一层摞一层”。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自制锄铲、挖窑洞、挖野菜……刘宝斋和他的战友们,一撅头接着一撅头,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顽强奋战。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在对革命年代红色记忆的追寻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这段历史始终的底色。

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任何伟大成功的背后,总有一群人不计一切地牺牲与付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永存,这种牺牲和奉献就将永远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不断谱写历史新的辉煌。■

评论 4

  • 龙洲草根 2021-12-17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义无反顾献身革命的动力所在!

  • 龙洲草根 2021-12-17

    一切为了人民!

  • 龙洲草根 2021-12-17

    井冈山精神!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