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与抗联的“不了情”

新华社 2021-09-17 16:33 32757

新华社哈尔滨9月17日电(记者侯鸣)“饶河的抗联故事太多了!”老人缓缓坐到椅子上,从上衣口袋里掏出老花镜随手戴上,用微微颤动的双手翻开一本他本人编撰的抗联书籍,同时也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姚中晋在翻看他本人编撰的抗联书籍。新华社记者 侯鸣 摄

从听说抗联到寻找抗联、记录抗联、书写抗联,在我国东北边境小城黑龙江省饶河县,九旬老人姚中晋一生与抗联紧紧联系在一起。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也是在那时,不满周岁的姚中晋随母亲从山东迁往东北边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姚中晋的童年及少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破草房,露着天,碎鱼皮,补又连。男无衣来女无裙,十家烟囱九断烟。”这首抗战时期的歌谣,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生活。姚中晋说,在他的童年里,苦难是生活的底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令他永生难忘。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战士们在饶河这片土地上英勇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到抗联战士,他们不在固定的地方活动,没有统一制服,甚至吃饱饭都是件难事。”姚中晋说,小时候不知道这群人在做什么,长大后才慢慢理解到这些战士的伟大。

“小时候我常常用木棍做成枪,背着‘枪’想象自己是英雄中的一员参与战斗。”姚中晋回忆道。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邪恶终被正义打败。

1947年,姚中晋的脚步遍及这座边境小城的城乡。在与百姓交往中,他听到很多关于抗联的传说与轶事,这些故事带他重回那段艰苦岁月。

“曾有这么多爱国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在饶河牺牲,但当时关于抗联第七军的记载并不详细,我要把这件事做下去,把他们的故事传给后人。”姚中晋说,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有关饶河抗联的故事,除了在县内各村屯了解整理有关信息,他还曾多次拜访抗联第七军的将领及老战士,去省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查阅有关史料,为此奔波了几十年。

“那会儿看他去农村到处找村民唠嗑,盘腿坐在老乡家炕上,白天写、晚上写,一块走路也经常落后,回去找他,看他在用本记录着什么,或是在画地形图。”曾与他共事过的饶河县政协原主席王孟全说,直到后来看到他有关抗联的著作问世,才理解姚中晋这么多年“怪异”的行为。

姚中晋在讲述他与抗联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侯鸣 摄

姚中晋曾应允他人一个嘱托,却因种种原因一误就是二十多年,这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痛。

这件事就是找到曾任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的牺牲地。

在饶河牺牲的烈士很多,许多人遗体来不及正式安葬,为避免敌人破坏,也不能立碑桩标记,许多烈士的尸骨葬在哪里,无从知晓。

“1959年,曾任抗联第七军军需处长的杨洪义嘱托我务必找到陈军长的埋葬地,谁知道一耽误就是这么久。”姚中晋说,找到陈荣久军长的牺牲地是很多人的心愿,也是意义非凡的事情。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23年后,饶河县成立了以姚中晋为考察队长的陈荣久墓葬巡查委员会。通过当年杨洪义对陈军长埋葬地大致位置的描述,姚中晋带领考察队在密林中经过几次艰难的考察,最终确定了陈军长的埋葬地。

“确定位置后,我们都非常激动,那会儿大家都累了一天了,却既感觉不到饿也感觉不到累。”姚中晋说,找到陈军长的埋葬地,了却了他多年未竟的承诺。

如今,镌刻着“陈荣久烈士牺牲地”的纪念碑矗立在大顶子山下的密林中。纪念碑下,摆满了前来祭奠者放下的鲜花,这一切,见证着后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沉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入花甲之年的姚中晋主持编撰饶河县志,将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在饶河一带的战斗事迹详细编入县志,他被当地人称为饶河抗联的“活历史”。

   姚中晋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仍在寻找历史的碎片。2015年,85岁的姚中晋整理出版了《烽燧乌苏里》,这本35万字的著作记录了饶河抗联的历史。他为此奔波半个多世纪,记录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抗战故事,向后人再现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人不光要为自己活,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姚中晋望向窗外,目光坚毅。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