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城市新战争:抢大学!

新华社客户端 2021-09-16 12:02 38970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陈浩杰

伴随着开学季的到来,新一批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新一批大学也崭新亮相,如河南大学郑州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等,各具地方特色与专业优势。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大学还在紧锣密鼓地“赶工期”:落户苏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建在青岛的康复大学、在广州设立校区的香港科技大学等,都初步计划于2022年开始招生。若将时间继续延长,还有将于2023年招生的香港理工大学佛山校区、到2025年启用的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广州、深圳、苏州、杭州、青岛、济南等城市都在“疯狂”建大学,至少有30所大学(含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纳入建设计划。

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万亿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强市展开的这场“大学竞速”,其背后所指正是人才。以大学为砝码,对新一轮城市能级晋级入场券的争夺,在万亿城市中正激烈上演。

▲图/图虫

“着急”的苏州、深圳

给予300万元以上的安家补助,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协助本人和家属在苏州落户,并给予其子女入学优惠政策……

最近,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启动首批人才招聘,优厚的待遇让这所新大学广受瞩目。不仅如此,同样受瞩目的还有这所大学的建校速度:202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同年9月8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一期工程一年建成启用。按照规划,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涵盖本硕博各类层次的办学规模1.2万人(远期2万人),2022年9月将招收第一批学生。

▲2020年9月,江苏苏州,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开工建设。图/视觉中国

在建大学这件事上,苏州是真的着急了。从去年底开始,蓄势发力的苏州,“大单”不断:

2020年12月8日,苏州和南京医科大学签约,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揭牌;

2021年2月5日,苏州和东南大学宣布签约合作共建校区,计划到2025年苏州校区拥有4500名在校生;

2月27日,苏州和山东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签约,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揭牌,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苏州生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同步落地;

2月28日,苏州和河海大学签约,在相城区共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

4月2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正式签约落户吴中临湖,这是苏州首个国字头大学本部院校,建成后将拥有至少5000名在校生……

公开报道显示,此前,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已相继成立。苏州还积极引进国外的一流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国际顶尖名校都在苏州“落户”。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新建大学,苏州提出了严格的“KPI考核”:比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定下了2021年底前开工、2022年9月正式招生的目标。此外,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于2021年启用,建成后在校学生数达10000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预计于2022年交付,建成后可容纳6200多人。

苏州之外,另一个为大学着急的城市是深圳。

9月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深圳第一所音乐学院,该院首批学生于今年9月入学。

同一天,港中大(深圳)医学院也迎来首批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作为大湾区内第一所合办的医学院,港中大(深圳)医学院由深圳市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方签约共同建设。

9月6日,深圳与香港大学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选址南山区石壁龙片区设立港大校园,该校区将分阶段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所面向世界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而今年8月的当地媒体报道显示,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及相关院系、部门负责人到大鹏新区调研深圳海洋大学筹建情况,标志着深圳海洋大学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按照深圳相关规划,2025年深圳市大学总数将达到20所,学生人数达到25万左右。

▲深圳 图/图虫

深圳也为之不惜砸下重金。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200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

深圳多次公开表示,未来十年深圳计划投入1500亿元,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的大学。

既是“建大学”,也是“抢大学”

跳出苏州、深圳看全国,以万亿城市为代表的城市都在较劲建大学,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建”也是“抢”。

就在近日,济南筹建黄河大学的消息,让郑州不淡定了。一是因为历史上郑州就有一所黄河大学;二是从兰州到郑州,多个省会城市都有意建设黄河大学,没想到济南先下手为强。

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落户苏州市吴中区,对此前一度“志在必得”的济南而言,也不啻为一个不小的遗憾。

把视角放到省域内,对于大学的争夺,更像是一场场你争我抢的较量。比如广东,辖区内多个城市都将建大学作为重点工作,并将引入港澳大学作为推动当地大学建设的关键一招。

4月22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在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奠基,将于2023年先行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材料科学及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学科专业;

6月30日,位于广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教科研楼首栋建筑完成浇筑封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投资总额约150亿元,是一所实施学历教育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预计2022年9月开始招生‍;

香港理工大学佛山校区的规划建设也已提上日程,根据规划,项目估算总投资307亿元,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分广佛校区和机器人谷分校两个校区,其中广佛校区十年内分三期发展达到3万人的办学规模。

据统计,截至目前,在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中,已有七所落户广东,涉及至少四个城市。

除了与香港高校加强“联姻”外,各地还在加速本土高校的建设。

4月22日,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奠基,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田刚院士出任大湾区大学的筹建负责人。根据规划,大湾区大学将于2023年建成并开始招生,计划到2030年招生人数达到6000人。

此外,广州交通大学于2021年4月获批建设,加快筹建黄埔大学同时被纳入广州黄埔区“十四五”规划,珠海也提出“十四五”期间筹办珠海大学,等等。

经济强市的“大学焦虑”

而抢大学,抢的实际是人才。对于苏州、深圳等地而言,之所以花大力气投入高校建设,都有着直截了当的现实诉求——补教育短板。

今年上半年,苏州GDP实现1.07万亿元,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的经济是很多省会城市都无法逾越的存在,然而,苏州却是高校资源的一块洼地。江苏11所“211”高校中,南京占了8所,苏州只有苏州大学这一所。

深圳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为我国一线城市,深圳无一所“双一流”,在高等教育方面不仅严重落后于北上广,也逊色于武汉、西安、南京等二线城市。

即使是杭州、青岛、济南、宁波等排名相对靠后的万亿城市,也有着向大学强市看齐的渴望和行动。因为,相比成都、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重镇,这些城市在经济实力、人口总量、城市吸引力等方面并不落后,只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城市先天缺少好大学。

随着城市竞争进入新阶段,在大学上“吃亏”的经济强市们愈发深刻认识到,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留住更多人才,不仅是给户口给房子,顶级的高等教育资源才是“抢人”的终极利器。尤其是在很多高校大市纷纷出招留住本地大学生的情况下,更需要培育属于自己的一流大学。

因此,这些不差钱的经济强市,纷纷通过后天努力,加速人才“制造”,打造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

被誉为风投城市的合肥,就作为被大学“催壮”的城市范例,成为万亿城市们追逐和效仿的目标。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图虫

毫无疑问的是,合肥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科大密不可分。合肥的显示面板、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中科大的人才支撑。合肥人工智能行业的龙头企业科大讯飞等,创始人几乎也清一色毕业于中科大。

“高校扩张”隐忧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全国至少有30所大学(含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纳入建设计划。一场由万亿城市主导的大学建新热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些高校的争夺者虽然众多,但获胜者集中在苏州、深圳、广州、杭州等几个城市。而通过大手笔的大学建设,深圳、苏州等城市,有望从昔日的大学洼地变成新的人才高地。

而与之相反,部分城市却在这场风潮中倍感压力。以西安为例,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当地名校纷纷“出走”,相继在多地建设校区或研究院,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明显的“空心化”。

▲西安 图/图虫

这也引发了社会讨论和争议。不少人担心,经济强市大举进入大学建设,是不是一种新的高校扩张,由此会带来新的资源失衡等诸多问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表示,异地办学之所以生生不息成燎原之势,核心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版图发生重大变化后,原来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在他看来,这场以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主导、驱动的异地办学,最后可能完成中国高校布局的一次根本性调整。

也有专家提出,全国各地高校热衷于创建异地校区,对高校和地方来说,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但从国家统筹安排和协调战略来说,异地校区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随后,多个省份跟进表态,对于高校异地校区将从严控制,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办学,同时将平稳有序地逐步清理和规范现存异地校区。

有声音认为,《意见》对当下的“大学热”泼了一瓢冷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出手干预大学异地办学,并非全部叫停,而是因地而异的政策指导。

比如,中部城市受到政策鼓励。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等机构相继宣布成立。

另外,纵观经济强市新创的大学,其共同特点是高起点建设,冀望通过巨额投入和体制创新,在短期内建成高水平的新型大学。

如落户杭州的中法航空大学,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办学,作为一所专业类工科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的落地,将成为杭州打造先进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产业的核心载体。

这些新型大学的赋能,或能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跃迁的关键一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