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岁月》形式上借鉴《史记》,让人们感受有温度的历史丨揭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8-27 10:13 36104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二季于8月15日在CCTV-1综合频道20:00档、CCTV-9纪录频道21:00档播出。《山河岁月》纪录片选取党史上100个重大事件、关键场景、重要人物,按照时间分为四季:第一季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到西安事变之前,共22集;第二季从西安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共22集;第三季从1949年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共30集;第四季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故事,共26集。其中,正在播出的《山河岁月》第二季主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画卷。

日前,该片总导演、总撰稿夏蒙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夏蒙表示,这部纪录片在策划之初就有一个考虑,在形式上借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做一部纪传体的文献纪录片,在中共百年党史中凸显人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人情的冷暖、人性的光辉中,注入历史的细节,以史传人、以人叙事。所以在每一集25分钟的节目里,我们会讲五六个人的故事,对这个人物可能是相对完整地介绍,也可能只是叙述这个人在某一个事件当中所起的作用。”

《山河岁月》海报

选材:150个人物,看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山河岁月》第二季的时间节点是从西安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在22集的篇幅里,片子讲述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的故事。如何选择这些人物?对此夏蒙表示,需要根据这个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的人只是谈到他某一方面发挥了作用,而有的人物,片子则会重点讲述他们对历史的贡献,特别是对那些被列入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的历史人物,在片中所用的篇幅可能会更多一些。

《山河岁月》里面呈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

夏蒙以《古城风云》这一集举例,片中对西安事变之前,对张学良、杨虎城产生影响的人物一一做了介绍,因为先是促成了张学良、杨虎城思想的转变,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认同,这才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在这期间不是一个人起了作用,而是许多人共同促成了他们思想的转变。”比如高福源,他只是西北军中的一个团长,但在被俘以后,他亲眼见证了红军在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后,还有如此之强的战斗力,从心里感到钦佩,自告奋勇回去做西北军的工作。作为败军之将,他去见张学良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少帅给人的感觉是喜怒无常。但后来张学良却主动驾机前往洛川面见高福源。而掌握了红军的一手资料,也增加了张学良与共产党打交道的信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一一展开这些人物的细节,有些人物只能是点到为止。”

而在《白山黑水的记忆》这一集里,片中重点讲述了赵一曼和杨靖宇两个人的故事,其他的人物只是一笔带过。通过这两个民族英雄的事迹,折射出整个抗联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在《密林中的日记》这一集里,片中通过周保中的日记,讲了八女投江的故事,讲了十二烈士的故事,从而勾勒出抗联英雄的群像。

东北抗联雕塑

角度:增加第三方国际视角

抗战时期的中国,一直有一批国际友人关注着延安,《山河岁月》也加入了第三方的国际视角。其中,《观察延安》通过卡尔逊、史迪威、谢伟思对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印象,以“第三只眼睛”看待红色中国,为今人留下国际视角下的特殊记忆;《不远万里》一集中,中国人民熟悉的白求恩、马海德、林迈可等国际友人的故事一一呈现;《红色中国纪事》讲述著名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战地记者卡帕、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在中国的经历。

《山河岁月》里有很多国际友人的故事。

在夏蒙看来,在《山河岁月》这样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风云岁月的纪录片,不能只是一个视角来叙述,必须有多元的视角。“比如在《观察延安》以及《红色中国纪事》里,通过一批国际友人对中国的报道,和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特别是跟中国共产党打交道的观感,有力佐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关于这一点,伊文思、哈里森·福尔曼等人,都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个意思。比如哈里森·福尔曼就在美国的一些报刊上撰文,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好感,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资料:很多历史文献首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除了梳理、记录历史脉络,在《山河岁月》中也出现了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有些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像来自海外,也有一些是第一次披露。比如《观察延安》这一集里,出现了卡尔逊和史迪威将军的一些历史影像,还有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以及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历史影像都是以往很少见到的。夏蒙说,一些国内的纪录片同行和海外的朋友帮《山河岁月》找到了这些珍贵的影像。

《山河岁月》第二季的时间跨度是从1936年至1949年,这13年是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有一批西方的记者为了报道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当中有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斯,有著名的战地记者卡帕,还有哈里森·福尔曼以及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等。他们用镜头记录了这个特殊年代里的中国,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用镜头捕捉了许多精彩的瞬间。据夏蒙介绍,为了获得这些精彩的照片,剧组从国外的一些大学和图书馆里找到了这些照片的原版,并将其中一些用到了这部纪录片当中。

剧组从国外找到了不少历史影像。

相比于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山河岁月》里所用的一些历史文献更加珍贵,这些历史文献很多是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许多毛泽东的手稿、电报,以及中共中央在历史各个时期的文献,比如毛泽东和李鼎铭的通信、转战陕北时期的电报原稿,还有卡尔逊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件、迪克西使团写给白宫的报告。夏蒙表示,这些资料都是第一次在文献纪录片当中出现,因而大大增加了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看性。

——对话总导演——

新京报:《山河岁月》第二季以《古城风云》开篇,将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接触的经过一一道来,又对两位将军在西安事变后的悲剧人生作了客观的叙述。以《古城风云》开篇,是如何考虑的?

夏蒙:我们这部纪录片的第一季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讲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斯诺到达陕北写作《红星照耀中国》为结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15年。而第二季的22集,从西安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13年。所以从西安事变开始,反映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翻天覆地的土地改革,历史划分刚好涵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28年,表现的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从播出的效果来看,大家的接受度也是比较高的,起承转合都有历史的大事件引领。

新京报:第二季的最后两集《滹沱河畔》《土地诗篇》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呼之欲出之际,如何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如何让千百万农民翻身解放。第二季的落点放在这里的考虑是什么?

夏蒙:我们以《滹沱河畔》还有《土地诗篇》作为这一季的结尾,一个原因是顺着时间的轴线。这是两个大的历史节点。毛泽东转战陕北,于1948年3月东渡黄河来到晋察冀解放区,最后落脚于滹沱河畔的西柏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28年艰苦奋战的最后一个落脚点,也是“进京赶考”前的最后一站。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而《土地诗篇》这一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进行的同时,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毛泽东曾经说过,谁获得了土地谁就获得了农民,谁获得了农民谁就获得了中国。如果说《滹沱河畔》讲的是政治军事,那么《土地诗篇》讲的就是经济和民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让千百万农民翻身解放,获得了土地,所以新中国的奠基才拥有了最广大的民意基础,也就是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以我们把《滹沱河畔》和《土地诗篇》放在最后两集,这个分量是很重的,可以压得住这一季的内容。

新京报:整部片子的创作、拍摄中,面临最大的难度和挑战之处在哪里?

夏蒙:这部片子创作拍摄最大的难度在于布局谋篇,在于内容的取舍。虽然是100集的篇幅,但每一集只有25分钟。25分钟要讲清楚一个历史阶段,讲清楚一个伟大的事件和这个事件背后的人物,是很不容易的。常常为了一个故事细节,一个人物的几句话,编导们大费周折,讨论数次才能够决定。有时候决定了又被推翻,推翻了再作决定,反反复复,其次,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整整延迟了近一年才开始拍摄,时间紧,任务重。但总算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制作。

《山河岁月》兼顾了中国革命的方方面面。

新京报: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山河岁月》和当下年轻人的“连接点”在哪里?

夏蒙:文献纪录片其实就是历史记录。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迎来了100周年,又将走向下一个100年。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制作这样一部纪录片,用这样一种以史传人、以人叙事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史诗画卷,就是希望让这一段苦难辉煌的历史,有人情的冷暖,有人性的光辉,从而让人们感受到有温度的历史,可以倾听历史的回响,触摸历史的年轮,从而走进这段历史,感知这段历史。一个民族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才能行稳致远。所以在这个100集的纪录片里,许多历史的细节都很容易与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鸣点。比如在《五月的鲜花》那一集里,一些革命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些文艺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很容易打动今天的年轻人,因为那个时代的许多旋律本身就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所以我们把《黄河大合唱》与郎朗演奏的钢琴协奏曲放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就接受了。比如我们的片尾曲《五月的鲜花》,它的创作年代是1935年。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电影《青春之歌》,以它作为主题曲。而这次我们拍摄创作这部纪录片,又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片尾曲。许多年轻人立刻对这首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上有许多年轻人谈到《五月的鲜花》,都有一种感动。微博里就有人写道:“每当听到这首歌曲,都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有一种澎湃的激情。”我想只要真实地去记录历史,努力让历史具有生命才有的温度,就可以打通过去与现在,感知现在和未来。

(编辑 王丹妮)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