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四书·康熙奇局丨猪倌于成龙做了治河名臣

封面新闻 2021-08-26 21:22 44206

作者:向敬之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1

1995年,北京石景山区修建楼房,施工中出土一盒墓志,铭文写道:“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其一官总督江南、江西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清端。其一历官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谥曰襄勤,则公也。”

墓主于成龙,字振甲,与“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同名同姓同时代,皆为康熙皇帝的重臣。前者祖籍东北,原为汉军镶红旗人,后经抬旗入镶黄旗,要比出生于山西的汉人于成龙小二十二岁。故人们称前者为小于成龙,喊后者为老于成龙。

小于同老于一样,都没有取得进士文凭。老于以明朝副榜贡生加清代国子监进修,四十四岁入仕,被分配到南方刚收复不久的边荒之地罗城做县令。小于没读过几年私塾,给富户当过家奴养过猪,但因养父于得水原任阿达哈哈番(乾隆改轻车都尉),三十岁以荫生出任直隶乐亭知县。

小于虽在课堂上没读多少书,但很有民本思想和实干能力,在乐亭修学宫、劝开垦、免赋税,礼贤爱士,缉盗安民,深得百姓爱戴和上级赏识。他出仕一年便兼代滦州知州。滦州为直隶州,知州级别与知府平行。小于推行善政,深得民心,受罪犯越狱案牵连本该降职,但老百姓几次联名上书,请求上级让他留任,感动了中央,中央遂下令巡抚金世德勘察他执政为民的真凭实据。

百姓代表着民意,小于得以恢复职务。

几年后,小于因没在限期内破案缉盗,依法又该降调。金世德为其求情,部议不准,但康熙帝下旨:“于成龙抚绥疲邑,与民相宜,其留任。”(《清史列传·于成龙传》)

吏部按规定办事,但康熙帝评估官员功过时尊重了民意,更加关注这位畿辅要津的青年官员,几年后破格提升他为通州知州。

2

于知州很快在直隶巡抚衙门见到了与他同名同姓的于巡抚。老于和小于都是为百姓干实事的人,有共同的信仰,配合得很默契,见面互称于大人,不会导致误会,还能拉近关系。

康熙二十一年(1682),老于调任全国最富庶、情况最复杂的两江做总督。临行前,他专门给康熙帝上疏,说小于人才难得,堪当大用。

老于正式到两江任事不到两月,总督辕门所在地江宁的知府陈龙岩病逝。于总督初来乍到,发现两江的各类财政收入占了全国财政的一半多,形形色色的衙门都与朝廷重臣勋贵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江宁织造的负责人曹玺,是康熙奶娘的老公,获赐穿蟒袍,封一品尚书。而江宁将军(电视剧《于成龙》中被虚构成康熙的亲外甥赫里),是督率八旗兵防守江南的最高统帅,官居正一品。

论政治资源和官秩品级,二品于总督的行政辖区里有不少人在位比其高,权比其大。于总督是带着特殊使命来的,秉公持正,清廉律己。出于工作的需要,他向朝廷申请,希望“廷臣会推清操久著、干练成效,与通州知州于成龙、霸州州判卫济贤相类者”。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老部下小于或者小卫来宁当帮手。

老于的请求,让吏部不高兴了,外调也想着用自己的熟人。吏部报告康熙帝,说“知府无会推例”,即是说驳了老于。然而,康熙帝朱笔一挥:于通州调任江宁。

于知州成了名副其实的于知府。他走后,通州百姓建了一座于公祠,感念他在任严厉整治匪盗,令行禁止,市肆不扰,德政惠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