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经典再版 从新的角度打开中国文学史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8-20 17:20 36864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可能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学者写的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有好多种,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美国人编写的文学史呢?大学者季羡林在生前推荐引进这套《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时说的一句话可能是一个好解释,身为该套书主编的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眼光开阔,看得远一些。我们不注意的一些东西,他注意到了。”



我们平时读的中国的文学史,虽然版本很多,优点也不少,但是思维定势也很大。比如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哪些作家可以入史,那些作家不能入史,基本上有一个不言自明的边界,各种版本出入不大。虽然有的可以将一些无名作家钩沉出来,但这样就需要将文学史的篇幅拉长,那些“应该入史”的作家还是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就是文学史写作中的规范意识。还有就是,很多文学史总是努力地给作家排座次、分等级。从章节安排到论述的字数,从作品分析时的用词到价值定位,都是很比较固定的。但是外国人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可以很好避免这些。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英文版早在2001年出版。2016年出过中文版。2021年此次再版,也是最新的中文版。主编梅维恒是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汉学家。著述宏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古史、敦煌学等。二十年后再回首,此次增加了梅维恒的新版序言,万字长文,梳理学术前沿动态,述说20年后研究思路的变化,回应学术争鸣。

新星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八卷本中国文学史,以世界文明史、文学史为参照,全面描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在对三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各种特质与发展提供了兼收并蓄、细节极为丰富的概览时,《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并不太重视作家的总体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品评作家,给作家以史的定论,而是将作家的部分优秀作品分析给读者,这显然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写作方式。而且,这套文学史从头到尾没有使用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套概念体系: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而是将古今文学融为一炉,以文学体裁为主体单元的全新写作视角,让人感到新奇。

在体裁上,除了通常认为是文学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还包括了语言文字、哲学谚语、注疏批评等内容,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些不太文学的内容。在视野方面,也非常广阔,作者不仅关注汉文化核心区域,也关心地方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最后3章介绍中国文学对东亚圈朝鲜、日本、越南文学的影响。作者还特别重视口头文学和女性文学,关注书面文言文学文本和口头白话文学的差别与联系,在诗歌、小说、戏剧、文字等章节都专门介绍女性作者、女性角色、女性视角等,特别难得的是专门介绍了湖南江永女书这种类似日文假名的简化汉字。

此外,这套《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将中国文学视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存在,确认文学不是自在自为之物,而是社会政治、文化事实等交织互动的产物。在该书对这些交织互动关系的揭示中,“经济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在经济生活的视角下考察文学发展进程,《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对“布衣诗人”予以了较多关注。所谓“布衣”,就是那些未能获得科举功名的读书人。他们的身份,主要是相对于获得了科举功名的诗人而言的。

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学,视角往往比较独特,让中国学者感到新颖。比如重庆大学教授张全之说:“这的确是一部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文学史,与我们见惯了的那些大同小异的文学史著作迥然有别。……就文学史写作来看,还没有哪一本文学史将文学的外延释放得如此之宽、之广……这样一种文学概念,在中国大陆目前流行的文学史中,还绝无仅有……足以颠覆我们传统的文学史观念。”这套书也得到叶嘉莹、乐黛云、钱理群、温儒敏、龚鹏程、夏志清、宇文所安、顾彬、王德威、李欧梵等人联袂推荐。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